兩周的時間終于看完了「唐人街探案2」的網劇,16集的連續劇一共分了4個單元,林默和KIKO各自負責50%,目前豆瓣評分6.6分,算得上是中規中矩的評分吧;或許是之前我的預期抱得太高,又或是陳思誠的唐探宇宙越來越水的趨勢,對我來說,網劇第二部的讓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有點雞肋。和第一部網劇相比,第二部的人物有些行為和臺詞都過于刻意,為了推進劇情需要強行減配和降智,敘事手法更像是獵奇型案件的簡單介紹,懸疑和推理元素乏善可陳,唯一的看點,似乎就只剩下與唐探電影系列里的關鍵人物進行夢幻聯動了。 據說,陳思誠還有計劃開發《唐人街探案》網絡動畫的打算。 唐探宇宙是越來越大,只是這質量變得越來越薄。 從最開始的期待,變成了麻木地接受! 01有沒有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網劇「唐人街探案2」的導演并不是陳思誠,這部網劇他作為總編劇以及監制出現,如同去年上映的電影「消失的她」一樣,大家討論的重心并不是導演而是身為監制的陳思誠,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這幾部劇集和電影的風格太強勢,「誤殺」的即視感太重,一群新晉演員加上幾個老戲骨,再找個東南亞的國家,開始做一些法律邊緣的事情,然后就是一個個反轉一層層遞進,蒙太奇一般的節奏控制,結尾千萬別忘記升華主題,這仿佛成了陳思誠電影的一個套路,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會感覺很新鮮,看了3次以上,基本你看了開頭就已經知道了結尾; 除此之外,陳思誠的電影喜歡縫合,我們拿「唐人街探案」來舉例,很多人都說「唐人街探案」的就是在「囧」系列的電影基礎上加上了懸疑的因素! 那么,這種套路式的電影風格加上縫合式的操作手法加持下,陳思誠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個好導演? 02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一個頭銜: 陳思成可是中國百億票房第一人啊! 他的成名作應該算是「北京愛情故事」,這部電影投資3800萬,票房4.07億,這樣一算,差不多10倍的投資回報率,絕對算得上出道即巔峰了吧; 緊接著,第一部「唐人街探案」上映,投資8000萬,票房突破8個億,從此,陳思誠從新人導演直接變成了圈內的搖錢樹,很多大佬都對其伸出了橄欖枝; 后來的「唐人街探案2」以及「唐人街探案3」一個投資3億,票房33億;一個投資6億,票房45億,成為百億導演陳思誠用了13年; 和他相比,有國師名號的張藝謀成為百億導演用了39年,不過,這里面一半的數據都要靠那部毀譽參半的「滿江紅」; 第六代導演扛鼎寧浩出道22年票房99億,所以,在資方眼里,陳思誠絕對是妥妥的最具商業價值的導演。 同他相比,有爛片之王稱號的導演王晶,他的票房常年排名國內前三; 所以問題來了,所謂的商業數據真的能說明導演的一切嗎?導演商業上的成功就是他的全部價值嗎? 032023年陳思誠編劇和監制的「消失的她」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和票房上漲相對的是口碑的斷崖式下跌,票房2周突破30億,同樣,豆瓣評分從7.5跌到6.4也是僅僅半個月;前面所提到的陳思誠的縫合式編劇手法相信在網上已經有了鋪天蓋地的言論,陳思誠不可能看不到,所以,某一時刻,我相信陳思誠絕對是想要改變這種言論的; 「外太空的莫扎特」就是陳思誠的一次嘗試,但是口碑票房雙撲街,陳思誠知道自己需要突破自己的局限,但是在原創劇本上受了挫折的陳思誠退回了自己的舒適圈,他開始以流水線的形式將翻拍進行到底。 從那之后,陳思誠放棄了劇本創作,他的「誤殺」是改編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消失了她」也是改編自前蘇聯電影「為單身漢設下的陷阱」; 不僅如此,他開辟了一種流水線式的工業翻拍模板,不得不說,陳思誠的翻拍電影的方式絕對是好萊塢標準的工業爆米花電影流程,改變填詞,調整劇本,流水線一般的生產方式似乎是在為中國電影的未來指明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因為這之前,中國電影都像是“小作坊”產品,耗時低效風險大,很多人都說這是陳思誠為中國電影做出的巨大貢獻,這句話對嗎?對,不全對! 04電影是藝術產品,而且,不可否認工業化絕對可以提升電影拍攝的效率,但是我們去看電影很顯然不是為了去研究出品方或者發行方如何得降本增效! 我們去看電影其實為了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就像吃飯的時候,方便面方便快捷能填飽肚子,但是和家人在一起一定還是家常便飯更能撫慰人心; 同樣作為工業電影的實習生,郭帆就是另外的一種例子,他真的是將一罐罐的工業罐頭用自己的方式拼湊加熱成了一桌滿漢全席,他在用自己的誠意打動觀眾;我們無需在這里闡述兩部「流浪地球」有多么的硬核,從那些事無巨細的分工便能看出來,郭帆真的是在將工業化好萊塢大片的精髓使用到國產電影中,這就是專業的人在干專業的事! 就好像如果克里斯托佛·諾蘭一直拍攝改編自自己弟弟小說的電影,他就不會拍出盜夢空間這樣極具創意的大片! 所以,陳思誠到底是不是一個好導演? 作為國內第一個百億票房導演這個問題絕對無需質疑!或者我們換句話說,陳思誠是一個頂級的電影產品經理,只是,他的電影只屬于當下,不屬于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