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藥是提高陰液的轉化,少了陰就上火 什么是陽藥,其實就是指溫熱藥,溫就是溫性,熱就是熱性,比如黨參,白術,黃芪,紅參等,這些都是性溫,而干姜,附子,吳茱萸,肉桂,桂枝等都是性熱 溫經常吃一點,反而人有精神,而熱的經常吃,就難免口干舌燥,上火,這是必然的,所以溫就是不燥,熱就是燥(上火),容易讓人睡不著 但不是講熱藥就不能吃,要根據患者的情況來搭配,比如腎氣丸,為何桂枝(肉桂),附子是少量,而熟地,山藥,山萸肉等量大一些,這樣吃就不會上火,更不會因為熱藥耗氣,造成氣更虛 而右歸丸是張景岳所創,他在腎氣丸中去除丹皮,茯苓,澤瀉,然后加大附子,肉桂,熟地量,同時加入菟絲子、鹿角膠、枸杞子補腎精,這樣陰陽搭配后,只補不泄,就讓很多虛人受益,讓更多命門火衰的人恢復 所以他才會說那句話:“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這就是陰陽搭配之理,有了陰陽搭配,用來補益身體,就可以經常食用了,這就是看搭配,而不是看藥熱不熱 比如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等,我為什么建議少量?就是怕其太熱,熱多了就傷氣,這就是壯火食氣,意思就是說,你老是用熱藥,就難免消耗氣血,這也是有人一用熱藥就頭暈,甚至是乏力,其實就是身體本身能源不足,沒有東西給你轉化了,所以我講陽藥是提高陰液的轉化 人吃進去的東西,不可能一下子變成血,首先轉化出來的是陰液,陰液在陽氣的作用下,才變成氣血,如果你的陽氣不足,雖然也吃得不少了,但依然轉換出來的氣血就少,所以這時用陽藥,去提高它的轉化,那么人的精氣神就出來了 這也是很多人,吃了桂附理中丸或者附子理中丸后,或者健脾祛濕的藥后,發現肚子小了,脂肪卻不見了,卻不知脂肪也是陰液的堆積,陽氣一旦上來后,不止把死水變成活水,還會將脂肪轉換成能量,就是這個道理了 好,既然陽藥是提高陰液的轉化,那當陰液變少了,是不是就上火了?而有的人不僅陰液少,但又脾胃虛寒,手腳冷,用陰藥又消化不了,用陽藥又上火,所以就要給她陰陽搭配,比如你用附子理中芄來搭配生脈飲(人參或紅參版)有了水火的搭配后,自然就減少上火,補益自然也就生效 又比如腎氣丸,我為何建議搭配補中益氣芄來吃,就是腎氣芄太涼,很多脾胃虛寒的人一吃就不舒服,消化不了這個藥,所以搭配補中益氣丸這種溫陽健脾的藥來,比如早上吃補中益氣丸,下面吃腎氣丸,就可以避免這個消化不良的問題,而如果不是選中成藥,用組方來搭配就更加簡單了 而有的人吃溫熱藥,又不懂陰藥的搭配,中成藥又不好變化,怎么辦?你可以減量吃溫熱藥,上火就停,平時多弄點肉來吃,什么五花肉,骨頭湯,雞肉魚肉等等,因為吃了熱藥是把陰液所轉換,自然就容易肚子餓,那么多吃肉下去,就讓陽藥有能量轉換,這樣就可以減少上火,并且身體恢復更快,大家自己去斟酌一下 方中講到中藥,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清風計劃##健康科普大賽##來點兒干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