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一歲多的孩子,有時我佯裝著打他,漸漸地,他也學會了“打”這個動作。這讓我明白了兩件事,第一就是小孩子原本什么也不會,一切都是從別人那兒學來的。還有一件事就是,如果我打他,他內心憤怒的話,他會通過拍打物品,或者是欺負別人,來發泄內心的憤怒。《人民日報》里說:“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過的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說起“原生家庭”很多人都不愿談起,因為幸福的童年治愈人的一生,不幸的童年卻需要一生去治愈。在我們出生的那個年代,物質貧乏,父母忙于生計,往往無暇顧及到我們的內心需求,所以當我們成年以后,在與別人的交往過程中,內心的種種匱乏才開始顯現。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成家以后,當我們再把父母曾經走過的路再走一遍時,似乎慢慢地,對他們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能夠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也漸漸地能夠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我們沒有滿意的“原生家庭”,但是不要忘了,如今,我們也是孩子長大后的“原生家庭”,我們能夠給他一個怎樣的童年呢?經常能見到這樣的一種現象,父母當街批評或指責孩子,或者是因為孩子一次考試不及格,一天沒有上補習班,開始打罵孩子。我想,孩子一次考試不及格,對于他的整個人生來說,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那一次,我們罵了他,打了他,這樣的行為,對他整個生命過程是有影響的。這些打罵的行為,就像是一根無形的釘子,釘在了他的心里,讓他無數次地否定自己,批評自己,在心里反反復復地痛著。打罵孩子不會阻止他們對我們的愛,但是他們將不再愛自己??墒桥嘤粋€孩子,最應該培育的技能就是他愛自己的能力,一個愛自己的孩子,他的生活才有幸福的可能。 一個孩子在成年以前,需要得到5000次的肯定,他才有足夠的自信去面對未來的生活,每否定他一次,將減弱三次。要記住的是,我們的家庭好比土壤,孩子是那棵幼苗,土壤的好壞,決定了幼苗的成長。一個人只有感受到了愛,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陽光雨露,他才有力量向上生長。學習不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有時候我們對孩子有過多的要求,或許正是源于我們內心的恐懼,我們把對自己的不滿轉移到了對孩子的期望上。無法接納孩子的缺點,其實更說明我們無法接納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心理學家榮格說:“世界上沒有需要被教育的孩子,只有需要被教育的成年人”。所以,與其去鞭策孩子成長,不如好好地成長自己,修復自己內心的創傷,給到孩子愛與光芒,照亮他們前方的路。孩子不會長成我們期待中的樣子,孩子只會長成我們的樣子。作者簡介:尹平喜,90后三寶媽,經歷人生低谷,正在一步一步往上爬。交流讀書與寫作,添加個人微信YPX031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