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峽:自巫山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有大峽之稱,古稱“巴峽”。巫峽綺麗幽深,以俊秀著稱天下。“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屏列于巫峽南北兩岸巫山十二峰極為壯觀,而十二峰中又以神女峰最為峭麗。 巫峽 ![]()
![]()
![]() 戊午1。乘水退下巫峽2,灘瀧稠險,濆淖洄洑,其危又過夔峽。三十五里,至神女廟3。廟前灘尤洶怒,十二峰俱在北岸4,前后蔽虧,不能足其數。最東一峰尤奇絕5,其頂分兩歧,如雙玉篸插半霄,最西一峰似之而差小。余峰皆郁嵂非常,但不如兩峰之詭特。相傳一峰之上,有文曰“巫”,不暇訪尋。自縣行半里,即入峽。時辰巳間6,日未當午,峽間陡暗如昏暮,舉頭僅有天數尺耳。兩壁皆是奇山,其可擬十二峰者甚多。煙云映發,應接不暇,如是者百余里,富哉其觀山也。十二峰皆有名,不甚切,事不足錄。神女廟乃在諸峰對岸小岡之上,所謂陽云臺、高唐觀,人云在來鶴峰上7,亦未必是。神女之事,據宋玉賦云以諷襄王8,其詞亦止乎禮義,如“玉色頩以赪顏”、“羌不可兮犯干”之語,可以概見。后世不察,一切以兒女子褻之。余嘗作前后《巫山高》以辯9。今廟中石刻引《墉城記》10:瑤姬,西王母之女,稱云華夫人,助禹驅鬼神,斬石疏波,有功見紀,今封妙用真人,廟額曰凝真觀,從祀有白馬將軍,俗傳所驅之神也。巫峽山最嘉處,不問陰晴,常多云氣,映帶飄拂,不可繪畫,余兩過其下,所見皆然。豈余經過時偶如此,抑其地固然?“行云”之語11,亦有所據依耶?世傳巫山圖,皆非是;雖夔府官廨中所畫亦不類。余令畫史以小舠12泛中流摹寫,始得形似。今好事者所藏,舉不若余圖之真也。廟有馴鴉13,客舟將來,則迓于數里之外,或直至縣。下船過,亦送數里。人以餅餌擲空,鴉仰喙承取不失一。土人謂之“神鴉”,亦謂之“迎船鴉”。二十里,至東奔灘14。高浪大渦,巨艑掀舞,不當一槁葉,或為渦所使,如磨之旋。三老15挽招竿叫呼,力爭以出渦。 《蜀川勝概圖》巫山峽、陽云臺、高唐觀 ![]() 新建于神女峰西側的“神女廟” ![]()
![]() 巫峽、集仙峰 ![]() 明信片里的“集仙峰” ![]() 巫峽邊的培石小鎮 ![]() 培石神女廟 ![]() 培石江邊碼頭 ![]() 1、戊午:七月二十一。2、“乘水退”四句:“乘水退”,就是前文說到的過巫峽“則須水退十丈乃可”。“瀧”,湍急的流水。“稠”,多、密。“濆淖”,漩渦。 范成大《刺濆淖》詩序:濆淖,盤渦之大者, 峽江水壯則有之,有大如一間屋。“洄洑”,湍急回旋的流水。“夔峽”,即瞿塘峽。3、神女廟:即飛鳳峰下的“青石神女廟”。北宋宣和年間,改名“凝真觀”;紹興二十年,賜“妙用真人”,“凝真觀”亦稱“妙用真人祠”。,4、“十二峰”三句:“十二峰”,即“巫山十二峰”,一般來說,“巫山十二峰”分別坐落于巫山東部的長江兩岸。5、“最東”四句:是謂“巫山十二峰”的“集仙峰”。6、“時辰”四句:“已間”,謂上午10時左右。“當午”,正午、中午。《水經注》記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意謂只有中午、夜半時才能見太陽月亮,這是巫峽特有的景象。7、來鶴峰:即聚鶴峰。8、“據宋玉”句:謂宋玉《神女賦》:頩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屈原《遠游》:玉色頩以脕顏兮。“頩”,光潤而美的樣子。“干”,觸犯;冒犯。9、“余嘗作”句:范成大的《巫山高》:玉色頩顏不可干,人間錯說高唐夢。意謂不能用男女之情來解讀宋玉的《高唐賦》。10、《墉城記》:(唐)杜光庭《墉城集仙錄》:(瑤姬),云華夫人者,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瑤姬,受徊風混合萬景萬景煉神飛化之道。11、“行云”,謂“朝云暮雨”。12、舠:小船。13、馴鴉:即烏鴉,亦稱“神女廟鴉”。14、東奔灘:即新崩灘,巫山縣東長江中。《水經注》記載: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數十丈。15、三老:柁工,船上掌舵的人。巫峽東南岸有培石小鎮,小鎮下游有巫峽最險惡的香爐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