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帆書 · 青允 曾仕強說:“孩子,是家庭的延續,也是跨越生死輪回的緣分。” 雖然養育孩子的過程,會有輔導作業的雞飛狗跳、青春期的叛逆無奈,也會摻雜著淚水和疲憊,但更多的是歡笑和幸福感。 在孩子成長的這段過程中,父母和孩子總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給孩子提供養分,孩子為我們照射陽光,互相滋養,共同成長,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而人的一生,要與孩子共同經歷三次渡口,這三次生命洗禮,猶如三座橋梁,將我們緊密相連,互相成就。 01 第一次: 孩子的到來,給予你力量 摩西奶奶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整個孕育小生命的過程,會感覺到生命的奇跡,會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 特別是當一雙稚嫩的小手緊握住你一個手指時,那種完全地被依賴和被信任感,讓你感受到自我的強大,讓你有勇氣去實現自我蛻變式的成長。 孩子純真的笑容和無邪的眼神,仿佛擁有一種神奇的魔力,總能驅散陰霾,如陽光一樣給我們力量: 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后,孩子的一聲爸爸媽媽,所有的疲勞瞬間會被治愈; 在一地雞毛的瑣碎中,孩子的笑聲會沖淡生活的平淡,重新點燃你的激情; 壓力山大或者工作不順心時,想想孩子,又會是滿血復活……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希梅內斯曾感慨: 正是在陪伴兒子羅德里戈成長的過程中,他的純真和頑強的生命力,才激發他的靈感,創作出轟動世界的《小銀和我》。 當一個新生命降臨這個家庭后,我們不僅身份變了,更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 這種力量源自對孩子的愛,驅使我們超越自己,去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給ta。 著名作家J.K.羅琳在面臨生活困頓,即將崩潰想放棄一切時,正是女兒的出生,激發了她創作《哈利·波特》系列的決心,也賦予她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梅耶.馬斯克被丈夫家暴多年,憑著三個孩子的精神支撐,她才勇于和丈夫對抗,跳出糟糕的婚姻。 每個人都是有潛力的,而孩子的到來,則會更好激發我們潛在的力量: 你會為了ta的成長,學會做很多健康美食; 你會為了ta的學習,重新拾起書本,一次次提升自己; 你會愿意陪ta去玩之前從不敢玩的過山車,下來后才發現“原來我也可以。” 正如喬布斯所說:“我愿意用我所有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共度的一個下午。” 孩子的到來,就是那個無比珍貴的下午,使我們在瑣碎日常中發現生命的意義,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學會付出、堅韌和無盡的愛。 02 第二次: 孩子的問題,讓你看見自己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隨著孩子逐漸成長,生活也會狀況百出: 有時生病好多天不見好;上幼兒園太調皮; 上小學會跟老師頂嘴,上初中開始叛逆…… 他們開始需要更多的幫助和指導來理解和應對周圍的世界。 而正如心理學家卡爾說的:“教育的本質,是讓父母發現真實的自己。” 孩子是世上與我們最近的人,更是一面鏡子,時刻折射著我們的言行: 他們身上那些讓人頭疼的問題,也許根源在我們自己。 有位博主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她的兒子小杰,初中時陷入了深深的社交困境,常被說“不合群”。 起初,她以為兒子的性格內向是學校環境的問題,可能是有同學孤立或者欺負他。 然而,有天給孩子整理書包時,一行稚嫩而痛心的文字無意間讓她如遭電擊: “我害怕跟別人說話,我怕會像爸爸媽媽那樣發生爭吵,我選擇遠離人群,避免沖突。” 原來,那段時間,她和丈夫頻繁因瑣事爭執。 激烈的言辭和情緒化的行為,無形中烙印在了敏感的小杰心中,逐漸影響到了他的校園生活,形成了難以逾越的社交壁壘。 教育家克魯普斯卡亞說:“對于父母來說,家庭教育的最初,是自我教育。” 生活中,很多人在責備孩子手機電腦上癮時,卻忽視了自己在家的“屏幕時間”對孩子的影響; 很多人遇事暴躁易怒,卻從未想過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的原因,只會一味地打罵。 育子先育己。 想讓孩子三觀正,父母就要充滿正能量、說話算話; 想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父母平時也不要投機取巧、找捷徑; 若期待孩子誠實守信,那父母就必須做到言行一致; 如果希望孩子性格好,那父母平時也要注意自己為人處世的風格。 也許,現實中是我們父母在教育孩子,塑造孩子,是孩子人生中的領路人。 而實際上,是孩子在做父母的擺渡人,幫助我們清晰自己,完善自我,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 ![]() 03 第三次: 孩子的長大,讓你重新成長 作家馮塵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相互滋養;我原本以為自己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發現,成全的,原來是我自己。 我們常常誤把孩子當作教育對象,而事實是: 孩子是我們的老師,在他長大的過程中,也讓我們重新成長。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逐漸長大,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但是很多父母很可能會被自己的思維困住而不知。 朋友小米的女兒妮妮從小非常聰明可愛。 但上小學后,她突然開始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成績也逐漸下滑。 小米嘗試了各種方法,包括嚴厲的管教和物質獎勵,都沒什么效果。 她感到非常困惑和焦慮,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孩子還是不聽話。 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建議她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多溝通。 她這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意識到自己可能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后來,她開始主動參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與孩子一起探討感興趣的話題,聊在學校的遭遇和感受,學會傾聽和理解他的想法。 孩子的成績逐漸上去了,性格也越來越開朗。 在這個過程中,小米發現,自己不僅在幫助孩子成長,也在重新審視和成長自己。 她學會了如何有效地溝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更好地處理家庭關系。 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父母不斷調整、學習和完善自身的過程。 ta讓我們重新理解了成功:成功不止一種定義; 也讓我們重新理解了人生:不是父母認為的,就一定是對的,很多時候我們反而要像孩子一樣看待這個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成長為更加成熟、有智慧的父母。 不再固執自己的想法,不再否定孩子的建議,重新梳理自己的觀念,以全新的視角看待生活。 珍惜與孩子的每一次互動,參考孩子的節奏,找回自己的初心,重新將自己養育一遍。 04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 孩子則是父母生命中的貴人,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是父母。 這場修行無聲無息,卻力量磅礴,它讓父母學會了無私付出,懂得了包容接納,更體驗到生命傳承的偉大與莊重。 育兒,不只是陪伴孩子的歲月靜好,更是父母的一場心靈涅槃。 我們養育孩子,孩子也陪伴了我們,如此輪回,相互汲養。 點個「在看」,孩子,既是生命的傳承者,也是我們的靈魂伴侶,愿我們都能學會成就孩子,同時圓滿自己。 ![]() 本文來源:帆書樊登講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