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知行 中醫李知行 2024-03-20 12:00 浙江 文/中醫李知行 有什么樣的愿力,就會種下什么樣的種子。 有一種皮膚過敏叫蕁麻疹,表現為皮膚風團、瘙癢。撓后局部皮膚紅癢明顯。春天是蕁麻疹發生率高的季節,有一類蕁麻疹,吹風受涼后發作或癥狀加重,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中成藥,荊防顆粒。 對這個藥有所了解的人會覺得奇怪,這不是一個治療風寒感冒的藥嗎?怎么可以治療蕁麻疹呢? 說到這里,就得先分析一下蕁麻疹吹風受涼后發作或癥狀加重的底層邏輯,這類遇寒加重的人群,大部分體質是虛寒的,虛是衛氣虛,保衛身體的能力變差,所以風邪可以趁虛而入。體寒,為什么外寒可以長驅直入,因為外寒與里寒里應外合,在皮膚這個區域為非作歹,皮膚表面就會起大大小小的疹塊。 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是風寒,把風寒驅散掉,蕁麻疹就會偃旗息鼓。 大家再來看看荊防顆粒的功效,發汗解表,散風祛濕,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雖然感冒和蕁麻疹病名不一樣,但發病的機制都是感受風寒,要解決的目標是一致的,所以一個藥用來治療兩個疾病不正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思維。 這個方子的原形是荊防敗毒散,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攝生眾妙方》,屬于時方中的解表名方,時行風寒感冒就會用到。 荊防顆粒: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紙殼、茯苓、桔梗、甘草。 風寒侵襲體表的時候,寒主收引,毛孔因為受寒邪束縛而緊閉,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的是經典搭檔,荊芥和防風。兩者都是辛溫的,荊芥能入血分,防風入氣分,把緊閉的毛孔打開,還能發汗,風寒就能隨汗而出,這就是解表,給邪氣有出路。 蕁麻疹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時發時止,游走不定,就好像打游擊一樣,針對這個特點,另外一對經典搭檔應運而生,獨活和羌活。這兩味藥常常結伴而行,都是散寒祛風勝濕的能手,能深挖經絡中的風寒濕,而且分工明確,羌活負責腰以上的部分,獨活負責腰以下的部分。 寒邪入內,容易凝滯氣血。氣為血之帥,柴胡理氣、前胡降氣,柴胡主升,前胡主降,兩者的加入加速了氣機的流動,推動血液周流,推陳致新。 川芎既能活血,也能行氣,這樣氣血就能走順了。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讓氣血活躍起來。 津液也會受寒形成痰飲,枳殼、桔梗理氣,枳殼降,桔梗升,氣行痰自消。 茯苓、甘草則是增強脾胃功能,運化水濕。 這樣氣血津液就活了,也為祛邪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 這就是荊防顆粒為什么能順利拿下蕁麻疹。 所以你看中成藥的使用,如果只拘泥于說明書的主治范圍,就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中成藥的價值,我們必須通過方子的組成去理解它,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所以你看荊防顆粒的組成,因風寒濕引起的皮膚病,只要用好了,除了蕁麻疹,濕疹也可迎刃而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