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洪秀全病逝前一刻,他還在思考一個問題:同樣是農民起義,同樣打著驅逐韃虜旗號,還都以南京作為根據地,為何自己不能成為朱元璋第二。朱元璋創造的奇跡,洪秀全無法復制,時代已經變了,人也變了。 ![]() 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太平天國能縱橫大江南北,一度把清朝推向滅亡的邊緣,離不開“首義七王”的努力。李秀成在自述中說,太平天國創業,主要是七個人,馮云山第一,此外其他教徒并不知道建國這件事情。 一個優秀的團隊,一個具有凝聚力的團體,是王朝創業必不可少的條件。太平天國最終失敗,原因很多,“首義七王”的出身是一個重要原因。太平天國創業團隊的復雜性與矛盾性,注定他們難以合作下去。 劉邦創業成功,沛縣集團出力很大;劉秀的背后,是南陽豪族、河北豪族,以及所謂的“云臺二十八將”;李世民,則是關隴集團,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忽必烈是金蓮川幕府;朱元璋,淮西集團,“淮西二十四將”。 洪秀全的創業團隊,相對沛縣集團、南陽集團、關隴集團、金蓮川幕府、淮西集團而言,整體要遜色不少。無論是文臣、謀士、武將,太平天國的創業團隊都非常弱。 團隊虛弱,尚且可以吸收新鮮血液,擴充實力。但是,團隊內部本身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則很難解決,尤其是在戰爭的環境下。太平天國“首義七王”的出身差異太大,以及權力結構的紊亂,成功的概率太少。 從地域角度看,洪秀全、馮云山是廣東花縣人,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都是廣西人。洪秀全、馮云山是創業者,但廣東人馬不多,廣西是龍興之地,這本身就不正常。 洪秀全、馮云山不是本地人,金田起義則主要是廣西人為主,意味著創業者沒有多少直屬武裝力量。如此,楊、蕭、石、秦掌握兵權,是真正的實力派,是控制槍桿子的人。 馮云山傳教,以地域為核心,分別安排負責人。如此,各地拜上帝教,都有自己的領袖,參加起義之后,他們就是一個陣營。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屬于桂平系;石達開、秦日綱是貴縣系;洪秀全、馮云山是原始股東以及廣東系;黃文金是博白系。 ![]() “首義七王”,從地域角度看,可以分成三個陣營,彼此利益沖突不斷。桂平系與貴縣系長期斗爭,桂平系明顯占據優勢;后來桂平系內部博弈,與洪秀全也有沖突,楊秀清、韋昌輝,相繼出局。 太平天國真正掌握實權的不是天王,而是“軍師”,除了馮云山是軍師,其余3人都是桂平系: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貴縣的石達開、秦日綱都不是軍師。 楊、蕭、韋這3人,不但是軍師,還掌握武裝力量。其中,蕭朝貴極力拉攏土豪韋昌輝,排擠石達開的同時,與楊秀清抗衡,相互掰手腕。蕭朝貴陣亡后,楊秀清打擊韋昌輝,幾乎不讓他帶兵出征,反而培養石達開。 從“階層”角度看,洪秀全、馮云山是中農,以及知識分子,正常日子還算過得去。楊秀清、蕭朝貴、秦日綱是底層燒炭工人,饑寒交迫,深受來自地主、士紳的剝削,是社會的最底層。 石達開屬于富農,平時還做點小生意,溫飽沒問題,還有一點余錢。韋昌輝則是典型的地主,家族背景強悍,典型的武力強宗。金田起義所需要的資金,幾乎都是韋家支持,否則馮云山不可以在短期內發展教徒數萬人。 階層的鴻溝,讓“首義七王”難以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后來,楊秀清憑借“天父下凡”掌握了政權、軍權、教權,對韋昌輝是極力打壓,一言不合就“天父下凡”進行杖責,終于把韋昌輝給激怒,以致不惜掀翻桌子,釀成天京事變。 韋昌輝實力強悍,有錢、有人、有資源,在太平天國早期非常顯眼,是各方極力拉攏的對象。馮云山拉韋昌輝、石達開,用來抗衡楊、蕭“宗教派”。蕭朝貴為了讓“天兄”壓倒“天父”,則與韋昌輝結盟,想辦法爭取韋昌輝的支持,與楊秀清叫板。 ![]() 武力強宗,在權力博弈中,如果不能掌握火候,冷靜分析局勢,韋昌輝家族注定要以悲劇收場。因為,歷史上的武力強宗,都是如此,能打仗,敢拼搏,卻容易成為工具,被人當槍使。 江東之豪,莫過周沈。東晉時期,江東豪族的兩個武力強宗,吳興沈氏、宜興周氏都是子弟眾多,戰斗力強悍,顧、陸、朱、張、賀則是夾著尾巴,從不輕易出頭,結局差異很大。 兩次王敦之亂,北方高門、南方士族,以及皇室力量都沒傷到元氣,甚至還有所壯大。沈氏、周氏則損失慘重,宗族子弟死傷眾多,還差點被團滅。 沈氏,王敦的核心力量之一;周氏,幾乎是唯一武力支持皇室的門閥。無論是沈氏還是周氏,最終成為門閥之間內斗的工具。所以,王敦之亂后,瑯琊王氏的影響力并未削弱,周、沈則被邊緣化。 韋昌輝也是如此,天京事變,“韋家軍”被洪秀全、石達開利用,倒了大霉。李秀成自述中,明確說:“北王、翼王密議,誅殺東王,及其兄弟三,其余不得多殺”。殺楊秀清,是天王、北王、翼王商議的結果。 然而,天京事變時,石達開故意遲到,后干脆斥責韋昌輝濫殺。洪秀全則沒有發布圣旨,以書面形式承認事變合法性。如此,韋昌輝陷入了絕望,本應該是“勤王”功臣,卻成為殺害“天父”則逆賊,人人得而誅之。 最后,“首義七王”,又分為理性派、宗教派。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是典型的理性派,壓根就不相信所謂的“天父下凡”,以及“天兄下凡”,他們之所以接受楊秀清、蕭朝貴,是擔心信仰崩潰,太平天國失去存在的理由。 楊秀清、蕭朝貴是“宗教派”,憑借“下凡”一躍而起。但是,楊秀清、蕭朝貴的家族背景太弱,社會影響力也不足。撕下宗教的偽裝,楊秀清、蕭朝貴不是韋昌輝、石達開的對手。 ![]() 太平天國畸形權力結構下,楊秀清、蕭朝貴以“宗教”崛起,但根基很淺薄。韋昌輝、石達開根基雄厚;韋昌輝家族強大,資金眾多,石達開在客家人中的威望無人能及。 但是,韋昌輝、石達開卻位列他們一直厭惡的“教派”之下,還經常被欺壓,豈能長期容忍。楊秀清、蕭朝貴靠著并不存在的“下凡”掌權,而根基不穩,注定要以悲劇收場。 總之,太平天國“首義七王”的出身差異太大,權力分配與實力不匹配,很擰成一股繩。當然,如果馮云山活著,他善于協調諸侯王矛盾,充當各派之間的潤滑劑,也許太平天國還有一絲希望。馮云山陣亡后,楊秀清、韋昌輝掌握不了斗爭的火候,殃及了整個太平天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