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名: 唐伯虎聯 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 下聯:書臨漢帖翰林書 傳說唐伯虎到一處古剎游玩,長老請他為師父題的一幅荷花圖題字,唐伯虎興沖沖地題了上聯于畫的右邊,留下話云:“誰能對出下聯,必是當今奇才。”200年后,清戲劇理論家李調元才對出了下聯。 這幅對聯不但對仗工整,而且正著念、倒著念、字音相同,頗有趣味。 聯中“尚”諧“上”,“和”諧“荷”,“臨”諧“林”,“漢”諧“翰”,這樣倒過來讀就可以了。 此聯可謂將諧音、回文的藝術技巧運用到了極致。 ![]() 第九名: 樂山大佛凌云寺對聯: 上聯: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笑北,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無知無識。 下聯:觀十觀物,觀天觀地觀日觀月,觀上觀下,觀他人總是有高有低。 這“九笑九觀”,窮盡人生哲理,讓人深思。 此借佛寫人,道出待人要寬、律己須嚴的道理。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平衡。 第八名 明代顧憲成東林書院對聯: 上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下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明朝晚期,皇帝昏庸,當時一批正直的官員、學者對黑暗的現實不滿,經常聚在一起,針砭時弊,組成了一定的團體。 由于得罪了皇帝,顧憲成被貶回家鄉無錫,他修復了東林學院,聚眾講學,宣揚政治觀點,得到友人、學生的支持,逐漸形成后來聞名于世的“東林黨”。 顧憲成為書院撰寫了這副對聯,勉勵學生在讀書的同時,要關心國家大事,知道讀書人應承擔的責任,做出一番無愧于心的為國為民事業。 在無錫惠山,至今仍保留著建于1613年的顧憲成祠堂,祠堂前懸掛的對聯,正是這副名聯。 此聯,“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極其工整,特別是連用疊詞,如聞書聲瑯瑯。 ![]() 第七名 靈隱寺對聯: 上聯:人生哪能多如意; 下聯:萬事只求半稱心。 簡簡單單的兩句話,道出了人生處世的真諦。 “半”字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心靈狀態,一種人生智慧,一種處世哲學。 縱觀歷史,大凡事事求得十分圓滿的,到頭來一定會十分危險,尤其是有非分之想的人,往往是悲催的結果等著他。 正如林語堂指出的那樣:“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生不完滿是常態,而圓滿則是非常態,就如同'月圓為少月缺為多’的道理一樣的。” ![]() 第六名 成都望江樓公園的楹聯: 上聯: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下聯:愛晚亭,愛晚晴,愛晚亭畔愛晚晴;晚亭三秋、晚晴三秋。 據說,這幅上聯是為了紀念唐代才女薛濤而建。 “樓”、“流”同韻音近,“江樓千古”是指望江樓因薛濤而名垂千古,“江流千古”則是指時間長流的歷史感慨。 這個“絕對”傳了不知多少年,后來陸續出現了很多精彩的下聯,如: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 又如: 觀霧嶺,觀霧行,觀霧嶺頭觀霧行,霧行萬重,霧嶺萬重。 ![]() 第五名 山海關孟姜女廟的對聯: 上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聯: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上聯連用七個“朝”字,下聯連用七個“長”字,運用了通假法,就是利用漢字一字多音的特點構成聯句,如: “朝”,可以是朝陽的“朝”,也可聯想到潮水的“潮”。 如果深諳漢字一字多音多義的特征,則會覺得比聯妙趣無窮。 此聯一般來說有6種讀法,更有人認為有10種讀法,充分體現了漢語表達的多樣性。 除了用字奇妙,此聯的第二個特點是情景交融,演繹出偌大的山海氣象,萬千悠悠,讀來令人心胸開闊。 ![]() 第四名 古代損人對聯: 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忘八)。 下聯:孝悌忠信禮義廉(無恥)。 上聯意為“亡八”,在古代戲曲中為“亡爸”,即“亡父”,是罵人的話。 下聯意為“無恥”。孟子曰“無父無君,是禽獸也”,罵得很兇。 這幅對聯,兼有對偶、雙關修辭,以此表達人們對那些無恥之徒的斥責和憤慨。 ![]() 第三名 李清照聯: 上聯:寂寞寒窗空守寡。 下聯:惆悵憂懷怕憶情。 相傳,這是李清照守寡后,多方仰慕才名或者覬覦其家財,強要提親做媒,煩不勝煩。于是出了這個上聯,并放言,誰能對出意境字句皆佳的下聯,便與他為妻。 這幅上聯的最大特點是,每個字的偏旁部首都是一模一樣的寶字蓋。下聯則全為心字旁。 聯系李清照的個人經歷,可知上下聯十分精妙,堪稱絕唱。 ![]() 第二名 王安石對聯: 上聯: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下聯: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據說,這是王安石給蘇軾出的一幅對聯。 因為那一年是閏八月,所以有13個月,農歷的正月和臘月都有立春這個節氣,所以恰好是一年之中兩度春秋。 同時,“兩度初秋”也是暗喻,人生在世,即使失敗了也可以從頭再來。 下聯,則出自清朝末年的大官梁章鉅之手。 意思是,六十年是一個花甲子,也是一個天干地支的循環,所以是六十年之中有兩次周天,兩次甲子。 這個下聯既巧妙地利用了歷法的特點,又蘊含了梁章鉅的人生。 他的一生,經歷了兩次甲子,兩次周天,經歷了清朝的興衰,中華民國的建立,他的對聯,也是對自己人生的總結。 ![]() 第一名 上聯:煙鎖池塘柳 下聯:深秋梵鐘寺 這幅對聯排在第一位,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吧。 此聯出自晚明陳子升之手,此人在明代官禮科給事中,入清不仕。 三百年來,不知曾有多少人為了想“對得通”它而苦思下聯,卻不知它的出處,也是一件奇事。 這幅上聯最大的特點,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為偏旁,且詞句意境高妙: 一個幽靜的池塘,周圍綠柳環繞,又有一層煙嵐籠罩其外,美景仿若就在眼前。 想對出包含五行、合乎平仄、對應意境的下聯,絕非一件易事,可謂千古絕對。 現存的下聯還包括“炮鎮海城樓”、“桃燃錦江堤”,還有戲謔之作“深圳鐵板燒”,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