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對有吞咽障礙的患者進行訓練時,食物的選擇是非常重要。容易吞咽食物的特征不包括 A. 柔軟、密度及性狀均一 B. 易于咀嚼和變形 C.不能有黏性 D.有一定的色、香、味 E.不易在黏膜上滯留 2.外傷后發現左踝外側腫脹,自述疼痛明顯,送往醫院途中可采取的措施是 A.磁振熱療法 B. NMES C.冰敷 D. FES E.蠟療 3.關于作業治療處方的描述,錯誤的是 A.作業治療處方應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職業、診斷、身心功能評定結果、專長、興趣及生活條件,明確作業治療的目標 B. 制定處方后指導患者按處方一直實施下去直至功能恢復 C.強度的安排與調整必須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 D.療程中要定期評定,根據功能狀態及時調整修訂治療處方 E.作業治療處方包括作業治療的項目、目的、方法、強度、持續時間、頻率及注意事項等內容 4.截癱患者進行長坐位的最基本條件是 A. 具有較好的腰肌控制能力 B. 具有較好的腹肌控制能力 C.具有較好的股四頭肌控制能力 D. 具有較好的腘繩肌控制能力 E.具有足夠的腘繩肌牽張度 5.患者男,20歲。右手腕部被刀割傷2小時。查體:右手垂腕,垂指畸形,腕關節不能背伸,掌指關節不能伸直,手背橈側感覺減退。臨 床考慮右手橈神經損傷,其康復治療不正確的是 A.右側腕關節固定于功能位 B. 以輕運動量開始的被動運動為主,患者出現主動運動時,應積極進行主動活動 C.對右手功能進行評定,包括畸形、關節活動范圍測量、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的評定 D.配合超短波治療消除局部炎癥、水腫 E.肌力訓練是小重量、多重復 6.康復治療的基本原則不包括 A.因人而異 B.循序漸進 C.持之以恒 D.全面康復 E.少量多次 7. Brunnstrom分期為IV期的患者表現為 A.上肢可以保持肘伸直時使肩外展90° B.手指能同時伸展 C.手指能側捏及松開拇指 D. 上肢可隨意發起共同運動 E.站位上,有髖、膝、踝共同性屈曲 8.小腿截肢后,不宜安裝假肢的情況是 A.短殘肢 B. 殘端圓錐形 C. 殘端痛 D. 殘端肌肉萎縮 E.皮膚色素沉著 9.超聲波療法的禁忌證不包括 A.急性化膿性炎癥 B. 嚴重支氣管擴張 C. 截肢后幻肢痛 D. 兒童骨骺部 E.惡性腫瘤 10.脊柱牽引的適應證不包括 A.椎間盤突出 B.頸背痛 C.腰背痛 D. 腰腿痛 E.脊髓明顯受壓 11.患者女,56歲。左側肢體無力2個月入院,既往高血壓病史,臨床診斷腦出血恢復期收住入院。查體:患者神志清楚,左側肢體 偏癱,Brunnstrom分期Ⅲ期。目前康復治療正確的是 A.控制肌痙攣和異常運動模式,促進分離運動的出現 B.增強左側肢體肌力、耐力訓練 C. 增強右側肢體平衡和協調性訓練 D.增強右側肢體肌力、耐力訓練 E.提高左側肢體肌張力,增強左側肢體肌力訓練 12.患者女,腰痛數日,有宮內金屬節育環,診斷為腰肌勞損。下列理療處方不正確的是 A.超短波,微溫,腰腹對置,15min/次,1次/d B. 電腦中頻+10%I-透入,腹部并置,20min/次,1次/d C. 低周波,耐受量,腰部,20min/次,1次/d D.麝香跌打風濕膏,患部外貼 E. 雙氯酚酸鈉,75mg/次,1次/d 13. 壓瘡治療的基本措施不包括 A.緩解局部壓力 B.局部使用濕到半濕的生理鹽水敷料 C.局部使用抗生素 D.保持創面及周圍皮膚清潔 E. 加強全身營養支持 14.患者骨折后致膝關節屈曲嚴重受限,采用關節松動術治療,采用的手法分級應為 A. I級 B. Ⅱ級 C. Ⅲ級 D. IV級 E. V級 15.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的主要內容是 A. 運動能力 B. 關節活動范圍 C.生活自理能力和依賴程度 D. 肌張力 E.生活質量 16.患者男,40歲。1小時前由汽車上摔下,枕部著地,急診醫生稱患者能自發睜眼,能對疼痛定位,雖然有意識紊亂但能自由交談。 按Clasgow昏迷量表評分為 A.5分 B. 8分 C.11分 D. 13分 E.15分 17.患者女,60歲。突發右側肢體無力4小時入院。查體:患者神志清楚,右側中樞性偏癱,偏身感覺減退,臨床診斷腦血栓形成。目前的康復治療錯誤的是 A.主要是正確的體位擺放、預防并發癥和繼發性損害 B. 采取可預防異常模式發展的抗痙攣體位 C.患者若無進行性卒中表現,應盡早康復治療 D.體位擺放注意足底不放任何支撐物,手不握任何物品 E.急性期多采取仰臥位,以方便護理 18.屬于他評量表的是 A. LIS B. SAS C. SCL-90 D.GCS E. SDS 19.嚴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經藍紫光照射治療無效或出現溶血時需進行 A. 超短波治療 B. 紅外線照射 C.換血療法 D.紫外線照射 E.神經肌肉電刺激 20.步行周期中承重反應指首次觸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轉移的過程,參與的肌肉包括 A.股四頭肌、腓腸肌、腘繩肌 B.脛前肌、臀中肌、腓腸肌 C.脛前肌、臀大肌、腘繩肌 D.股四頭肌、臀大肌、腓腸肌 E.股四頭肌、臀中肌、腓腸肌 21.關于肌力評定的描述,錯誤的是 A.可分為等長肌力評定、等張肌力評定和等速肌力評定 B.等長肌力評定為肌肉生理性收縮條件下的肌力評定 C.等張肌力評定為肌肉在人為借助器械時的肌肉收縮條件下的肌力評定 D.等速肌力評定時,可進行等速向心收縮肌力評定和等速離心收縮肌力評定 E.等速肌力評定為肌肉在人為借助器械時非自然的肌肉收縮條件下的肌力評定 22.屬于閉鏈運動的是 A. 投標槍的上肢 B. 做俯臥撐的上肢 C.做仰臥起坐的上身 D.健身跑的下肢 E.顛足球的下肢 23.手搖車運動試驗原理為 A. 與踏車運動不同,并且將下肢踏車改為上肢搖車 B.與踏車運動相似,只是將下肢踏車改為上肢搖車 C. 與活動平板試驗相似,而且要用上肢搖車 D.與踏車運動不同,下肢踏車與上肢搖車均可 E.與踏車運動相似,下肢踏車與上肢搖車均可 24.關于關節活動范圍的描述,正確的是 A. 是指關節運動時所通過的長度 B. 對于兩個長骨構成的關節而言,關節活動范圍是指關節的遠端骨朝向或離開近端骨運動的過程中,遠端骨所達到的新位置與近端骨之間的夾角 C. 對于兩個長骨構成的關節而言,關節活動范圍是指關節的遠端骨朝向肢體正中線運動的過程中,遠端骨所移動的度數 D.對于兩個長骨構成的關節而言,關節活動范圍是關節遠端骨與近端骨之間的夾角 E.對于兩個長骨構成的關節而言,關節活動范圍是指關節的遠端骨朝向或離開近端骨運動的過程中,遠端骨所移動的度數 25.患者男,務農。頸后長癤2周,患處紅、腫、痛,按壓患處皮膚軟有波動感。口服、肌內注射抗生素治療,癥狀緩解不明顯。目前 緩解癥狀最快的治療方法是 A.紫外線 B.短波 C.患處切開引流 D.微波 E.毫米波 26. 運動神經元病的康復評估不包括 A.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B. 心肺功能評估 C.運動障礙評定 D. 言語障礙評定 E.ALS功能程度評分,包括下肢、上肢、言語、吞咽評分 27.患者男,69歲。診斷“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現痰多,難咳出,對其進行排痰訓練,方法不包括 A.體位引流 B.胸部按摩 C.胸部叩擊 D. 胸部震顫 E. 咳嗽訓練 28.患者因走路不慎扭傷踝關節2小時,正確的處理是 A.冰敷 B. 熱敷 C.繃帶包扎 D.按摩 E.用熱水泡腳 29. AFO是 A. 肩矯形器 B. 腕矯形器 C.膝踝矯形器 D.踝足矯形器 E.肘矯形器 30.脊髓損傷后可達到家庭性步行的損傷階段是 A.T6-9 B. T10-12 C. L1-3 D. L4以下損傷 E.L1以下損傷 31.患者女,58歲。車禍導致語言理解障礙半年收入院。查體:患者神清,有自發言語表達,但不能和周圍人進行有效交流,構音清 晰,肢體運動功能未發現異常。該患者的康復治療不正確的是 A. 對患者進行言語、認知功能評定,采取綜合治療手段 B.采取多途徑的言語刺激方法,促進言語理解功能的恢復 C.對患者進行聽力功能評定,進行針對性的康復治療 D. 重視患者心理治療,鼓勵患者多與人交流 E.主要重視言語、認知評定,無須進行聽力評定 32.磁療的主要治療作用不包括 A. 止痛鎮靜作用 B.消炎消腫作用 C. 降低血糖作用 D.降低血壓作用 E.止瀉作用 33.運動療法的目的不包括 A.增強肌力和肌肉耐力 B.改善神經肌肉功能 C.改善心肺等內臟器官功能 D. 改變腦血管畸形 E.改善異常的運動模式 34.運動療法與其他理療的主要區別在于 A.利用自然的鍛煉因素 B.運動療法主要是主動療法,理療則為被動療法 C.運動療法的效果不如理療 D.理療的效果不如運動療法 E.運動療法有不良反應 35.關于輪椅的選擇,不正確的是 A.輪椅座位寬度應該是坐下時兩臀間或兩股之間的距離,再加5cm B.輪椅座位長度測量坐下時后臀部至小腿腓腸肌之間的水平距離,將測量結果減 6.5cm C. 輪椅座位高度測量坐下時足跟(或鞋跟)至胸窩的距離,再加4cm,在放置腳踏板時,板面至少離地5cm。座位太高,輪椅不能入桌旁;座位太低,坐骨承受重量過大 D.輪椅坐墊為了舒適和防止壓瘡,座上應放坐墊,可用泡沫橡膠(5~10cm厚)或凝膠墊子。為防止座位下陷可在坐墊下放一張0.6cm厚的膠合板 E. 輪椅靠背越高越好 36.作業治療活動的特點不包括 A.針對性 B.科學性 C.趣味性 D. 主動性 E.反復性 37.關于脊髓損傷急性期的康復治療,正確的是 A.患者生命體征和病情基本平穩,脊柱穩定即可開始康復訓練 B.急性期采取床邊訓練和佩戴腰圍的步行訓練 C.康復治療目的是早日恢復生活自理和步行功能 D.傷后/術后即可佩戴腰圍開始坐起訓練 E. 頸髓損傷呼吸肌麻痹的患者訓練其加強胸式呼吸運動,咳嗽、咳痰 38.磁療時容易出現不良反應的部位是 A. 頭頸部 B.胸背部 C. 腹腰部 D.臀部 E.下肢 39.關于平衡訓練程序的描述,正確的是 A.人體支撐面積由小到大 B. 身體重心由高到低 C.前臂支撐俯臥位一跪位平衡一坐位平衡一立位平衡 D. 立位平衡一爬行平衡一跪位平衡一坐位平衡 E.閉眼訓練到睜眼訓練 40.注重通過各種感覺刺激,誘發運動功能恢復的神經-肌肉促進技術為 A. Brunnstrom技術 B. Bobath技術 C. Rood技術 D.PNF技術 E.運動再學習技術 41.急性軟組織損傷不可選用的物理治療方法是 A. 紫外線照射 B.蠟療 C.磁療法 D.低頻電療 E.毫米波 42.手外傷早期,為預防手關節攣縮,最基本、最簡單的措施是 A.主動運動 B.被動運動 C. 局部熱療 D.體位保持 E.手術治療 43.主動輔助運動主要適應于肌力幾級的患者 A.0級 B. 1~2級 C.3級 D.4級 E.5級 44. Bobath神經發育療法治療腦卒中癱瘓的重點是 A.增強肌力 B.加大關節活動范圍 C.促進神經發育 D.促進神經發育和功能恢復 E.糾正異常張力與反射模式,易化自主運動反應 45.測試者在完成指鼻試驗時,睜眼做無困難,閉眼時則發生障礙,稱為 A.認知功能障礙 B.運動功能障礙 C. 協調障礙 D.平衡障礙 E.前庭功能障礙 46.腦卒中患者采用誘發主動運動的階段是 A.急性期 B.亞急性期 C.軟癱期 D.痙攣期 E.恢復期 47.關于等張收縮的描述,錯誤的是 A. 是肌力大于阻力時產生的加速度運動和小于阻力時產生的減速度運動 B.上樓梯時股四頭肌的收縮形式為離心收縮 C.也稱為動力收縮 D.離心收縮時肌肉的起、止點被動伸長 E.運動時肌張力基本恒定,肌肉本身發生縮短和伸長 48.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物理治療不宜用 A.超短波療法:早期無熱量 B.直流電療法 C.蠟療法 D.紅外線治療 E. 直流電抗生素離子導入 49.關于LOTCA認知評測的描述,錯誤的是 A.包括定向評測、知覺評測、視運動組織檢查和思維運作評測四大項 B.評測方法簡單,實用,信度、效度高 C.評測內容包括四大項,總分20分 D.是作業治療認知評定的縮寫 E.得分越低,認知功能越差 50.脊髓損傷水平定位在C5平面的關鍵肌為 A.屈肘肌 B.伸腕肌 C.伸肘肌 D.中指屈肌 E.小指展肌 51. T2脊髓損傷不會出現的表現是 A.大便功能障礙 B.小便功能障礙 C. 雙下肢感覺障礙 D. 雙下肢運動功能障礙 E. 四肢癱 52.量表的信度是 A.指評定工具所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程度 B.指測驗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穩定性的程度 C.指所選擇的量表簡明、省時和方便實施 D.指所使用的量表能否全面、清晰地反映所要評定的內容特征和真實性 E.指量表的比較標準 53.超聲波在人體哪種組織中傳播最快 A.軟組織 B. 肌肉 C.脂肪 D.骨骼 E.血 54.不同的肌肉收縮形式產生不同的力量,一般來說 A.等長收縮過程中產生的肌力最大,其次為離心收縮,最小的為向心收縮 B. 離心收縮過程中產生的肌力最大,其次為向心收縮,最小的為等長收縮 C.向心收縮過程中產生的肌力最大,其次為離心收縮,最小的為等長收縮 D.離心收縮過程中產生的肌力最大,其次為等長收縮,最小的為向心收縮 E.等長收縮過程中產生的肌力最大,其次為向心收縮,最小的為離心收縮 55.關節活動度評定的禁忌證是 A.骨關節傷病及手術后患者 B. 肌肉傷病及手術后患者 C. 神經系統疾患 D.關節急性炎癥期 E.康復治療的效果評定 56.髖關節關節置換術術后的并發癥不包括 A.脫位 B.下肢靜脈血栓 C. 肺栓塞 D.骨折 E.呃逆 57.用間動電流治療失用性肌萎縮,主要用 A. 疏密波、間升波 B.密波 C.疏波 D. 斷續波、間升波 E.斷續波、起伏波 58.紫外線紅斑反應高峰一般出現在 A.6~8小時 B. 8~10小時 C. 10~12小時 D. 12~24小時 E. 24~48 小時 59.關于急性期腦卒中患者并發癥的預防,錯誤的是 A.使用翻身床、氣墊床等預防壓瘡 B.按摩促進血液淋巴回流,減輕水腫,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 C.床上被動運動盡快過渡到主動活動,防止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D.床上被動運動維持肌張力和關節活動度,預防關節攣縮變形 E.患者主動運動為主,強度越大越好 60.判斷脊髓休克是否結束,不正確的是 A.球海綿體反射的消失為休克期,反射的再現表示脊髓休克結束 B.損傷平面以下出現疼痛感覺或肌肉張力升高表示脊髓休克結束 C.損傷平面以下可引出反射表示脊髓休克結束 D. 患者意識清醒表示脊髓休克結束 E.損傷平面以下出現肌肉收縮運動表示脊髓休克結束 61.關于痙攣益處的描述,錯誤的是 A.借助伸肌痙攣等幫助患者站立和行走 B.活動過強的牽張反射可促進等長和向心收縮的肌力 C.可相對保持肌容積 D.充當靜脈肌肉泵,降低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危險性 E.降低癱瘓肢體的依賴性水腫 62.治療纖維化的硬結最不宜用的療法是 A.超聲波療法 B.音頻電療法 C. 蠟療法 D. 中頻電療法 E.超短波電療法 63.關于多發性硬化癥的康復治療,不正確的是 A. 遵循早期開始、循序漸進、因人而異、進行針對性治療的原則 B.由于患者易疲勞和不耐熱,肌力訓練盡量安排在很少使體溫升高的冷環境中進行 C.開始訓練時強度宜小,逐步加大運動量,防止患者疲勞 D.感覺障礙多無須特殊處理,隨臨床病情的好轉,患者感覺功能逐漸改善恢復 E.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幫助患者調節情緒波動,預防和治療抑郁癥 64.關于穩定極限(LOS)的描述,錯誤的是 A. 穩定極限是指正常人站立時身體可傾斜的最大角度,或在能夠保持平衡的范圍內傾斜時與垂直線形成的最大角度 B.正常人雙足自然分開站在平整而堅實的地面上時,LOS前后方向的最大傾斜或擺動角度約為12.5° C. LOS的大小取決于支持面的形狀和性質 D.正常人可以通過跨一步及自動姿勢反應重新建立平衡 E.正常人雙足自然分開站在平整而堅實的地面上時,LOS左右方向的最大傾斜或擺動角度約為16° 65.失語癥恢復的高峰期為 A. 發病后1~3個月 B.發病后3~6個月 C. 發病后3個月內 D. 發病后2~4個月 E. 發病后1年 66.手部骨折后期康復的目的不包括 A. 軟化松解纖維瘢痕組織 B.控制水腫,促進骨折順利愈合 C.增加關節的ROM D.恢復正常的肌力和耐力 E.恢復手功能協調性和靈活性 67.患者男,62歲。因小腦梗死入院治療,其畫圓或“8”字均不能完成,則其運動缺陷為 A.姿勢紊亂 B. 動作分解 C.輪替運動障礙 D.運動徐緩 E. 辨距不良 水手 68.運動再學習技術的治療原理不包括 A. 腦損傷后功能恢復 B. 限制不必要的肌肉運動 C.強調反饋 D.調整重心 E.控制關鍵點 69.不適合做牽張訓練的情況是 A.骨性關節活動障礙 B.肌肉無力而拮抗側組織緊張 C.影響日常功能活動或生活自理的攣縮 D.由于攣縮、粘連、瘢痕所致軟組織縮短性關節活動受限 E.未能有效預防軟組織縮短性關節活動受限而進一步造成的結構性變形 70.不屬于感知障礙評定范疇的是 A.單側忽略評定 B.穿衣失用評定 C. 身體失認評定 D.注意力評定 E.運動性失用評定 二、共用題干單選題 (71~73 題共用題干) 患兒男,1歲。為32周早產兒,出生體重2000g,新生兒期有高膽紅素血癥,腦CT顯示腦白質發育不良。目前不會站,不會爬,攙扶行走時為“剪刀”步態,足尖著地,上肢屈肌張力高,雙手精細功能差,活動時口面部及四肢有不自主運動,睡眠時消失,不會說話,飲水易嗆。 71. 目前最可能的診斷是 A.痙攣性腦癱 B.唐氏綜合征 C. 核黃疸 D.痙攣性或手足徐動型腦癱 E.震顫型腦癱 72.對該患兒評定意義不大的是 A.關節活動范圍檢查 B. Gesell發育評定 C.肌力評定 D.反射檢查 E.肌張力評定 73.該患者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是 A. 手術治療 B.腦細胞營養藥 C. 高壓氧治療 D. 注射肉毒素 E.功能訓練 (74~76題共用題干) 患者男,55歲。雙下肢無力半年,右側明顯,近2個月步態不穩,右手不能扣紐扣。無外傷史,無發熱。體格檢查:頸背部無明顯壓痛。雙上肢前臂、手及上臂尺側皮膚感覺減退,右側尤其明顯,四肢肌張力增高,肱二頭肌反射亢進,雙側膝踝反射亢進,右髕陣攣陽性,右巴賓斯基征陽性。 74.最可能的診斷是 A.腦卒中 B. 頸椎病 C.頸椎腫瘤 D.頸椎結核 E.頸神經根炎 75.應考慮的治療是 A.頸枕吊帶牽引 B. 激素治療 C.推拿按摩治療 D.手術 E.頸托圍領 76.對該患者最不利的是 A.長時間低頭伏案寫作 B.枕頭過高 C.頭過度后伸 D.頸部突然前后擺動 E.牽引 (77~78題共用題干) 患者女,43歲。2小時前因車禍后昏迷。查體:壓眶可見睜眼反應,刺激肢體有回縮躲避反應,能會話,但失去定向力。 77.按Glasgow昏迷量表評分,該患者評分為 A.10分 B. 11分 C.12分 D.13分 E.14分 78.患者昏迷程度屬于 A.輕度腦外傷 B. 中度腦外傷 C.重度腦外傷 D.中、重度腦外傷 E.輕、中度腦外傷 (79~81題共用題干) 患兒男,3個月。生后Apgar3分,現豎頭不穩,抬頭無力,下頦可離床,對光、聲反應尚可,圍頸征陰性,內收肌角(髖外展角)90°,原始反射正常,腱反射活躍。 79.最可能的診斷是 A.肌張力低下型腦癱 B.正常兒 C.脊髓灰質炎 D.腦癱高危兒(可疑腦癱) E. 先天性肌弛緩癥 80.功能評定可選擇 A. Weber量表 B.大體運動功能量表 C. Fugl-Meyer量表 D. 兒童FIM量表 E. Gesell量表 81. 目前最需要的治療是 A.腦細胞營養藥 B. 頭部磁療 C.引導式教育 D.早期干預,功能鍛煉 E.高壓氧治療 (82~84 題共用題干) 患者男,35歲。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20余天入院。查體:神清,左側腰背肌及臀肌緊張,L3-4、L4~S1椎體壓痛(+),叩痛(+),左下肢屈髖肌肌力5-級,伸膝肌肌力3+級,左側直腿抬高試驗(+)、雙側巴賓斯基征(-)。CT示L3-5、L5~S1椎間盤突出。 82.為確定患者是否有神經性損害,最合適的檢查是 A.X線片 B. MRI C.肌電圖檢查 D.超聲 E. PET 83.患者行康復治療,不合適的是 A. 腰椎牽引 B.中頻電療 C.超短波治療 D. 手法輕柔的推拿治療 E.腰背肌抗阻肌力訓練 84.患者左側大趾處麻木感,趾背屈無力,考慮其 A. L3損傷 B.L4損傷 C. L5損傷 D. S1損傷 E. S2損傷 (85~87題共用題干) 患者女,60歲。腦出血恢復期。查體:患者神志清楚,左側中樞性偏癱,偏身感覺減退,站立位能伸手夠物并保持平衡,但是在外力推動下不能站穩。 85.該患者的站立平衡屬于 A.0級 B.I級 C.Ⅱ級 D.Ⅲ級 E. IV級 86.此類患者最常見的異常步態是 A. 劃圈步態 B.剪刀步態 C. 慌張步態 D.蹣跚步態 E.鴨步 87.對該患者進行運動功能評定可采用 A. ASIA分級 B. MMSE C. Fugl-Meyer法 D. FIM E.改良Barthel指數 (88~89題共用題干) 患者女,40歲。外傷后股骨髁上骨折,在轉院途中突然出現患肢劇痛,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足趾蒼白、麻木發涼,小腿張力增高,局部有水皰,牽拉足趾引起小腿疼痛。 88.其臨床診斷是 A. 骨折移位 B. 肌肉損傷過重 C. 合并神經損傷 D. 合并大血管損傷 E. 骨筋膜室綜合征 89. 最主要的治療措施是 A. 給予血管擴張藥,消除血管痙攣 B.抬高患肢,以利腫脹消退 C.被動按摩,促進循環 D.做局部麻醉,解除血管痙攣 E.解除局部包扎及外固定物,經觀察不見好轉,切開筋膜減壓 (90~91 題共用題干) 患者女,57歲。突發右側肢體乏力1小時入院。查體:患者神志清楚,對答切題,右側肢體輕偏癱,腱反射活躍,右側Babinski征(+),左側肢體功能未見異常。入院頭顱CT報告“左側基底節缺血性腦梗死”。 90.該患者目前康復治療的方案是 A.主要是預防并發癥和繼發性損害 B. 支具的制作及應用 C.認知功能康復 D. 主要是心理康復 E.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 91.該患者的康復治療原則是 A. 右側肢體進行肌力和耐力訓練 B. 及早消除炎癥,水腫,促進神經再生 C.利用腱反射,誘導隨意運動 D.抑制異常反射活動,改善運動模式,重建正常的運動模式 E. 增強左側肢體肌力、肌張力訓練,為建立左側肢體代償運動模式作準備 (92~93題共用題干) 患者男,71歲,因患肺結核臥床1年余。 92. 對該患者實施肌力訓練的原則為 A.大運動量 B. 長時間 C.適度疲勞 D.高強度 E.限負荷 93.適用于早期患者肌力訓練的方法為 A. 床上直腿抬高 B.蹲起 C. 快速行走 D. 爬樓梯 E.慢跑 (94~95題共用題干) 患者女,60歲。外傷后致右下肢股骨頸骨折,行右側半髖關節置換術,術后1周(非骨水泥),目前情況穩定,傷口愈合好。 94. 針對預防髓關節脫位,主要需要加強肌力訓練的是 A.脛前肌和腓腸肌 B.股四頭肌和髂腰肌 C. 臀大肌和臀中肌 D.髖大肌和腰方肌 E.股四頭肌和股二頭肌 95.術后早期肌力訓練,不正確的是 A.橋式運動 B.股四頭肌抗阻等張收縮 C.踝關節背伸練習 D.膝下墊毛巾伸小腿練習 E. 雙上肢抗阻訓練 (96~98題共用題干) 患者男,25歲,務農。頸后長癰1周,患處紅腫疼痛,患處皮膚稍硬發熱,體溫38.5℃,口服、肌內注射抗生素治療,癥狀緩解不明顯,外科建議轉康復科行輔助物理因子治療。 96.首選的物理因子治療是 A.紫外線 B.微波 C.短波 D.超短波 E.毫米波 97.為增強療效,盡快緩解癥狀,還可增加的治療方法是 A.超短波微波和溫熱量 B. 微波微熱或溫熱 C.磁療 D. 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療法:抗生素離子導入 E.紅外線療法 98.經物理因子治療后,患處紅腫減退,疼痛減輕,患處皮膚變軟,有波動感。此時對病情有幫助的治療是 A. 加大抗生素用量 B.提高免疫功能 C.運動療法 D.外科對病灶切開排膿引流 E.蠟療法 (99~100題共用題干) 患者男,68歲。既往高血壓病史10年,糖尿病病史5年,1個月前于家中突發言語不能、肢體乏力,急入院。CT提示左側基底節區梗死,病情穩定后即進入康復治療。 99.患者畫鐘試驗表現為只畫出左側中面積數字,提示存在 A.顏色失認 B.左右失認 C.單側空間忽略 D.共濟失調 E.視野缺損 100.為明確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礙,應首先采用的檢查是 A.洼田飲水試驗 B.肌電圖檢查 C. 聲門電圖檢查 D. X線造影錄像 E. 咽下內壓檢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