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累及神經及皮膚的常見疾病,臨床以身體一側出現帶狀分布的成簇小水皰,并伴有局部神經痛為特征。皮疹好發于肋間神經、頸部神經、三叉神經及腰骶神經的分布區。 01 趙炳南診治經驗 趙炳南老中醫認為帶狀皰疹均為濕邪所致,其水皰可分兩種: 第一種基底鮮紅(多伴口苦,咽干,脈弦); 第二種基底淡紅(多伴納呆,胸痞,脈緩); 二者均屬濕熱,區別在于前者熱重于濕,后者濕重于熱,恰符合“紅黃之異”。 根據以上分析,趙老將此病主要分為兩證,熱盛者屬于肝膽濕熱證,濕盛者屬于脾肺濕氣證。又據病情變化提出四個特殊證型。 肝膽濕熱證:治宜清肝膽濕熱湯加減,藥用龍膽草10~20g,川大黃10~20g,茵陳10g,連翹15g,金銀花15g,赤芍藥7g,梔子仁5g,乳香3.5g,沒藥3.5g,延胡索10g,粉丹皮10g,陳皮絲7g,甘草5g。 脾肺濕氣證:治宜健脾除濕清肺湯加減,藥用枇杷葉20g,桑白皮15g,陳皮10g,生白術10g,蒼術7g,姜厚樸7g,滑石塊20g,木通7g,生槐花20g,赤小豆7g,乳香3.5g,沒藥3.5g,甘草7g。 毒熱入營證:帶狀皰疹之重癥者,其發病急驟,水皰呈痘瘡樣而泛發,伴有高熱,頭痛,心煩不寐,甚至神昏譫語,此種病例為正氣大衰,濕熱毒邪太盛,以致入傳營分,表現為“毒邪侵營,熱入心包”的證象,治宜解毒清營止痛湯加減,藥用金銀花20g,青連翹20g,蒲公英20g,白茅根30g,干地黃30g,粉丹皮15g,茜草根10g,綠豆衣10g,川黃連7g,生梔子5g,生玳瑁15g(先煎)。 氣隔血瘀證:此病后遺疼痛者,臨床上多見于年老體弱者,皮疹消退后,疼痛常持久存在,痛苦不堪,余特此病例分為“虛”、“實”兩證,“實”證者為濕熱之“因”雖除,但氣隔血瘀之“果”仍在,臨癥可見疼痛持續、拒按,脈實,此種情況為“氣隔血瘀”,治宜理氣化瘀止痛湯加減,藥用厚樸10g,陳皮10g,青木香5g,延胡索10g,乳香5g,沒藥5g,鬼箭羽15g,白芍藥7.5g,赤芍藥7.5g,杜仲炭5g,川大黃10~20g(包),三棱5~10g,莪術6~10g。 氣虛傷陰血瘀證:“虛”證者為濕熱雖去,但氣陰兩傷,氣虛血滯所致,臨證可見疼痛時重,喜按、脈弱,此種情況為“氣虛傷陰血瘀”,治宜益氣養陰止痛湯加減,藥用黃芪20g,白人參10g,黃精10g,枸杞子20g,女貞子30g,粉丹皮10g,菟絲子15g,延胡索10g,乳香3.5g,沒藥3.5g,姜厚樸5g,甘草5g,車前子10g(布包)。 心肝火熱證:有些病例名曰“纏腰火丹”,但只見紅斑,始終不起水皰,或根本不發生皮疹,而疼痛明顯。 對于此證用《醫宗金鑒》中肝心二經風火辨證很為符合,因肝主風,故起病迅速;心主火,故發為紅斑,“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故自覺疼痛,此種病例治宜涼血祛風止痛湯加減,藥用野菊花10g,凌霄花10g,玫瑰花10g,雞冠花10g,南紅花10g,白茅根20g,干地黃20g,瓜萎根15g,厚樸6g,乳香1.5g,沒藥1.5g; 只痛而不起皮疹者,則認為系素體氣虛,復因氣急惱怒,使體虛氣郁,終致氣滯血瘀而發病,表現為“經絡阻隔”,治宜疏肝益氣止痛湯加減,藥用黃芪10~20g,黨參10g,何首烏15~20g,赤芍7.5g,白芍7.5g,全當歸7g,橘絡15g,延胡索10g,乳香7.5g,絲瓜絡15g,生杜仲7g。 02 祝諶予診治經驗 祝諶予教授認為本病系肝膽濕熱蘊毒、復感風熱所致,日久則余邪循經入絡,氣血不暢,故疼痛經久不減。 本病出疹期治療的重點應是清熱利濕解毒,用龍膽瀉肝湯合黃連解毒湯為主,龍膽草、黃芩、黃連、黃柏、梔子苦寒直折,清利肝膽實熱而解毒燥濕;銀花、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退疹;柴胡疏肝理氣引諸藥歸肝經;生甘草即清熱解毒又緩急止痛而護胃;生薏苡仁利濕引邪下行;川芎、羌活辛溫散風,但加入大隊寒涼藥物中則止痛尤強。 俟疹退后仍疼痛不止,此為久痛入絡,由氣及血,故用逍遙散、血府逐瘀湯加減從氣血入手以疏肝、調氣、化瘀、通絡。 生地、丹皮、紫草、升麻涼血解毒;川芎、白芷、防風、羌獨活散風止痛,寒溫相伍,雖苦寒而不傷胃,辛溫而不燥烈,并行不悖;柴胡、枳殼、桔梗、桃仁、紅花、當歸、赤芍疏肝行氣、化瘀止痛。 03 李今庸診治經驗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專科專病名醫臨證經驗叢書——皮膚病》,李元文、張豐川主編,人衛,2002.1。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