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物世界 2024-04-02 11:55 該研究表明,精液和唾沫中發現的細胞外囊泡(EV)表面的一種蛋白——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能阻斷寨卡或登革熱病毒等病毒的感染。 馬爾堡-菲利普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Microbiology 上發表了題為:Phosphatidylserine-exposing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body fluids are an innate defence against apoptotic mimicry viral pathogen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表明,精液和唾沫中發現的細胞外囊泡(EV)表面的一種蛋白——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能阻斷寨卡或登革熱病毒等病毒的感染,研究結果有助于理解為何這些病毒直接人傳人比例較低,以及為何這些病毒容易通過缺乏這種分子的體液(如血液)或是通過吸血昆蟲傳播。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從五種不同的人體體液中分離了細胞外囊泡(EV),這些體液包括精液、唾沫、尿液、母乳和血液。
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名為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的蛋白在精液的細胞外囊泡(EV)表面比在血液的細胞外囊泡(EV)表面更常見。在實驗室實驗中,他們發現細胞外囊泡(EV)表面的磷脂酰絲氨酸(PS)能阻斷寨卡病毒對細胞的感染,因為這些細胞外囊泡(EV)會爭奪相同的磷脂酰絲氨酸(PS)受體并干擾病毒附著和侵入。如果達到與體內相似的細胞外囊泡(EV)濃度,那么登革熱、西尼羅河、基孔肯雅、埃博拉和皰疹性口腔炎病毒的感染都會受到抑制。然而,艾滋病病毒(HIV)、丙肝病毒(HCV)、新冠病毒(SARS-CoV-2)和皰疹病毒(HSV)由于利用別的入侵受體,并未受到抑制。研究團隊用酶把細胞外囊泡(EV)上的磷脂酰絲氨酸(PS)清除后,它們阻斷感染的效力也隨之消失。
這些研究結果解釋了為什么登革熱、西尼羅河、基孔肯雅、埃博拉和皰疹性口腔炎病毒等主要通過缺乏表面具有磷脂酰絲氨酸(PS)的細胞外囊泡(EV)的血液傳播或通過蚊蟲叮咬傳播,而不是直接通過人際接觸傳播。此外,這些研究結果可用于開發新型抗病毒藥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