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有過這樣的描述:“道是中空的,使用它而不會盈滿,它很深,也很清,它是萬物的宗主,卻似存非存,讓人看不清,也不知道它從哪里來,它在開天辟地之前就有了。”老子又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明確表達:“道如同一個物體渾然天成,它在天地誕生之前就已存在”。緊接著,老子又繼續在本章中描述“道”的運動規律,以及“道”對于天、地、人三者的影響。 我們先通篇看看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的原文: 譯文: 一)獨立不改、周行不殆
你可以想象一下:“道”處于一種混沌的狀態,它能夠創造天地和萬物,那它是什么呢? 老子所說的難道不正是“宇宙”嗎?或者可以稍微縮小范圍說,它就是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八大行星圍繞太陽運行,八大行星“獨立不改”,它們的運動軌跡“周行不殆”。 原來老子在 2500 年前就已經開始探索宇宙了,甚至連星球的運動規律都知曉,老子的“宇宙觀”實在是令人欽佩。 正是因為“道”具有獨立不改和周行不殆的運動規律,所以才能成為天下萬物的母體。 “道”的運動規律不僅只是“獨立不改”和“周行不殆”,它還能“逝、遠、反”。 二)逝、遠、反
隨后,老子給道的運動規律做了三種定義:逝、遠、反。
其實,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中也有明確指出道的運動規律是“反”的: 譯文: 此外,逝、遠、返(反),都是走字底,說明“道”是需要我們“走”出來的,也就是說,“道”是需要我們實踐出來的,只有實踐出來的“道”才是真正的“道”。 “道”就是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誰發現了某種事物中的規律,誰就掌握了這種事物的“道”。 既然尋道需要由“人”來完成,可見“人”在宇宙中的重要性。于是,老子接著就下了一個震撼的結論:“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什么是“域中四大”呢? 三)域中四大:道、天、地、人
譯文: 在介紹完“域中四大”之后,老子還給了我們一個學習途徑,即效法順序: “人”要向“地”學習什么?《周易》坤卦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以“人”要學習“地”的厚道。 “地”要向“天”學習什么?因為天降甘露,滋養萬物,所以“地”要能生育萬物,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僅要能生,還要永不停息地生。因為《周易》乾卦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要生生不息。 “地”能夠生育萬物,“人”也要生育后代,這些都是“道”的規律。所以,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四章中,將“道”的規律命名為“道紀”。 四)道紀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原文如下: 譯文: 道看不到,叫做夷; 道聽不到,叫做希; 道摸不到,叫做微。 這三者,不可追問,所以將它們混成為一。 它的上方不明亮,它的下方不陰暗。 綿綿不絕而不知道叫什么,重新回到沒有事物的狀態。 這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事物的形象,這叫做惚恍。 迎著它看不到它的頭,追隨他看不到它的尾。 此外,“道”的上方不明亮,下方不陰暗,連綿不絕而無法命名,但最終都會回到沒有事物的狀態,即無狀之狀,這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事物的形象,即無物之象,這叫做“惚恍”。 迎著“道”看不到它的頭,追著“道”看不到它的尾。由于“道”是撲朔迷離而不斷變化的,所以只有把握當前的道,去駕馭當前存在的事物,才能知道事物的源頭,這叫做“道紀”,即“道的規律”。 總結一下老子的觀點:“道”的別名叫做“一”,“道”的狀態叫做“惚恍”,“道”的規律叫做“道紀”。 這里的“惚恍”其實就是“恍惚”,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一章中還有一段詳細說明: 譯文: 此外,道中有象、物、精、信這四樣東西:
現在我們講完了“道紀”,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什么老子要將“道”命名為“一”呢?這個“一”能產生什么作用呢?我們將在第四篇中繼續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