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4月4日,甲辰龍年二月二十六,星期四,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此時新綠蔥蔥,嬌蕊爭芳入眼皆是春意盎然。二十四節氣中只有清明,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草木纏繞著花間的情愫,生長著飽滿和希望。 ![]() 人間四月芳菲盡,落花飛絮傳遞情。雨過清明 踏青思故,“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跪拜到祖先和親人的墳墓前,頓悟了:“我從何而來,又將向何處!” 著名的哲學三問,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從哪來?靜立塋冢默然,自然便會追尋到這個答案的謎底。 ![]() 我來自父母,父母呢?又來于自祖父母……祖祖輩輩,生生不息。樹有根、水有源、人有祖,追本溯源、尋根問祖,是人的一種本性、情結和真情,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華姓氏,源于上古,傳續至今,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開枝散葉,流傳千古。聳入云霄的樹木,枝再繁,葉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基,只有一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祖先,萬世萬物也都有其根源。所以,古語云:“根深則葉茂,源遠則流長。” ![]() 這就是融入血脈中的眷念,是我們的來處。生者尋根,葉落歸根。人間有煙火處,必有血脈傳承。《禮記》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作為炎黃子孫,感念祖先的恩德,繼承祖先的精神節氣,并將之發揚光大并傳承下去。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清明節是中國人的感恩節,讓我們回歸生命本質,感恩每一個生命角色。清明時節,教會我如何做人;掃墓踏青,讓我追念祖先;傳承血統,讓我明白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清潔、清廉、清凈,無非一個清白; 明事、明禮、明法,無非一個明理。清白明理之人,自有清風拂面滌盡俗世之心,自有明月皎潔般的家國情懷。“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清明,不僅是一個節日,還是一種情結,更是一個文化符號。 ![]() 在煙雨紅塵中,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很難放下功名利祿,暈染了人間的風花雪月,過于執著、拿不起放不下。有時難免為情所困,為利所惑,為權而失,為名而累。有時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這時建議你不妨回鄉掃墓,讓燥熱的心慢慢沉淀下來。 跪拜在祖先墓前,那里,自有另一種答案,讓你心如止水、超然于世俗!人這一輩子,只有站在這里,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將向何處! ![]() 清清爽爽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人這一生就足矣!《西游記》里孫悟空說,天地尚且不全。我們人又豈能事事如意?舉頭三尺有神明,一切但求無愧于心! 到哪去?電影《尋夢環游記》里說,人的一生會死亡三次:第一次:是斷氣的那一刻,從生物學角度來說死亡;第二次:是舉行葬禮的時候,這一刻你的身份將會在這個世界上抹除;第三次:是這世界最后一個記得你的人死亡。這一刻將是真正的死亡,從此不會有人知道你來過這個世界。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不管是誰,不管你生前多么聲名顯赫,在世間終究不過是匆匆的過客。正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滿坡哀思與塵埃。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這樣一想,很多事便一下子淡然、豁然、悠然、樂然、坦然了。慎終追遠、歸宗溯祖,是族譜上那一頁頁一排排泛黃陌生的名字;再遠,是華夏民族、是堯舜禹,是元謀人、是山頂洞人,是浩瀚星辰里的一塊隕石里孕育的生命之源。 我是誰?靜立塋冢默然,你同樣會得到答案。草長鶯飛,清明時節雨紛紛,萬物靈長,有生有死。 當你心中的結打開了“從哪來、到哪去”,“我是誰”這人生三問,似已豁然開朗!清明清明,清生命之理,明死亡之惑。讀懂清明,你就讀懂了人生的意義! 花開花落,云卷云舒。人生就像是一條完整的鏈條,環環相扣,一切都和未來息息相關。你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環,對家庭,你是人子(女)、人父(母)、人夫(妻);對民族,你是華夏血脈,你是人類赤子。清明祭祖,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一個人來到這世間,安身立命,在做好自己的角色的同時,更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 清明節的源起是提醒我們感恩與勿忘,昭示著我們心中對生命的向往,對逝者的緬懷;對未來的期待,對過去的詠嘆。大自然在人類的血液中埋下了一條又一條尋根的蹤跡,而清明節正是喚起了我們對生命的遙想與對祖先的緬懷。 死亡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對于死亡的思考才是意義;人生本來也是沒有意義的,如何賦予人生意義才是最大的意義。把握當下,才是對逝者最大的祭奠;活出價值,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 清明時節,草木枯榮,告訴我們除了勿忘,更要珍惜,敬畏生命的同時,更加懂得人的意義。清明是責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靜,是思接千載、神游萬仞,是傳承、是教育。清明,更是一種精神信仰和傳承。 燃一縷思念的燭火,愿逝者安息;帶著思念前行,愿生者堅強。認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