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博物院 --- 曲陽是河北曲陽縣,此地有一項傳統民間藝術~白石石雕,最早始于西漢,現在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所以,曲陽也成為了河北石雕藝術的代名詞。這個展廳展示的就是上至西漢下至元的河北石雕類文物。進門不遠,就被這三尊佛像吸引。一看介紹,果不其然,這佛像背后又有一段令人心痛的故事。這是北齊趙郡王高叡為死去的伯父、父母、妻子及自身祈福所造的佛釋迦牟尼、阿閦(chu四聲)佛和無量壽佛佛像,公元556年擴建祁林寺時雕造的。祁林寺位于河北靈壽縣,后改名幽居寺,現僅存一座磚塔,這三尊佛像一直完好地保存在磚塔中,直到1992年。這一年,阿閦佛佛首被盜,四年后,另外兩尊佛的佛首又被盜。真令人心痛更無語呀!當地文物保護部門嚴重失職,連亡羊補牢都沒做!那中間的佛怎么又有佛首了?1998年,臺灣星云大師得到信徒捐贈的一尊佛首,經確認,這正是幽居寺被盜的北齊佛釋迦牟尼首。2014年,星云大師將此佛首捐贈中華文物交流協會,2016年,佛首終于與佛身合璧。隨后,三尊北齊佛像入藏河北博物院。北齊時期的白石釋迦佛說法像。主尊為佛釋迦牟尼,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身后與周圍是以菩提樹、盤龍、飛天、寶塔、雙獅、力士、博山爐等紋樣為組合形成的雙樹龕背屏。這種造型在曲陽白石造像中非常流行,形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該造像出土于臨漳縣鄴城遺址,鄴城是北齊時期的都城。這里也有思惟菩薩造像,也是北齊的。什么是思惟菩薩,我在本系列第五篇“正定博物館”一節中有介紹,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方法一是在一樓租用VR眼鏡講解器(費用好像是50元),可在主要展品前播放相應的視頻講解。這種眼鏡既能看到顯示的3D影像,又能看到外界的現實景物,貌似挺高級的自助講解形式。我是在參觀中發現有人戴這玩意兒,一問才知,懶得專門跑一趟去租,就沒用。戴這個眼鏡似乎會影響對外界現實景物的距離判斷,在“大漢絕唱”展廳就看到一位戴著VR眼鏡的參觀者由于湊得太近,把一面銅鏡撞倒了,“咣當”一聲,好在是面銅鏡。方法二是關注“河北博物院”微信公眾號,里面有十二個常設展廳主要展品的語音導覽。方法三當然是對照著看我這三篇“河北博物院”的文章了,缺點是涉及到的展品太有限。唐代的脅侍菩薩立像。豐滿圓潤,身體修長,腰肢纖細,體態婀娜,衣裙上的瓔珞精美華麗,雖無首斷臂,仍不減綽約的風姿。所謂“脅侍菩薩”,就是侍立在佛祖身邊的菩薩。這件展品讓我眼前一亮。這是五代王處直墓彩繪浮雕奉侍圖。王處直是五代時期割據一方的軍閥,后梁義武軍節度使,后被朱溫封為北平王,勢力在河北定州易縣一帶。其墓在曲陽縣靈山鎮。奉侍圖表現的是侍女前去服侍主人的場景, 共14人,分別手持壺、托盞、障扇、方盒、拂塵等日常生活用具。侍女體態豐腴,表情矜持慵懶,有的靜默徐行,有的回頭顧盼,很有唐風。請注意,第14位是在前面的托壺小童子,身高只到侍女腰間。轉到背后,還有一塊彩繪浮雕貼立其后,這是一對兒浮雕石板合體而成。這塊叫彩繪浮雕散樂圖。 散樂圖表現的是樂隊吹奏表演的熱鬧場面,由15人組成。右邊的第一人為女性,穿男裝,頭戴黑色幞頭,身穿褐色圓領長袍,雙手交叉于胸前,手中橫握一棒,棒上有雙環絲帶,似為樂隊指揮。12名演奏者都是女子,分為前后兩排,所持樂器有箜篌、箏、琵琶、拍板、座鼓、笙、方響、腰鼓、篳篥(bi四聲li四聲,類似簫)、橫笛。 另外兩個是在右下角的“小矮人兒”,男性成人形象。 這兩件彩繪浮雕值得細看。 這是唐祖陵石獅。唐祖陵是唐高祖李淵的四代祖李熙的陵墓,在邢臺市隆堯縣。這座石獅昂首挺胸,怒目前視,張口欲吼,體軀厚重,四肢肌腱強勁有力,趾爪鋒利,后蹲雄踞,散發出一種強悍不羈的霸氣。與傳統的石獅風格迥然不同。隨后參觀“北朝壁畫”展廳。這個展廳展示的是南北朝時期北朝一些皇公貴族墓中的壁畫,主要是東魏和北齊的。我對壁畫,特別是年代較早畫風古樸的壁畫興趣不大,也不懂,所以此展廳走馬觀花,看得很粗。高洋墓位于磁縣灣漳村,1987年發掘。出土壁畫約700平方米,其中墓道東西兩壁壁畫保存最好,再現了一千四百年前北齊皇帝豪華的出行場面。壁畫出土時顏色鮮艷清晰,其后由于脫水等原因整體褪色,十分可惜。所以,技術不到還是不要主動發掘古墓,除非是被破壞后的保護性發掘。好在當時拍有照片。研究人員依據照片、文字記錄等資料,采取復原性臨摹的方法再現了高洋墓壁畫的原貌。展廳中有整墻整墻的大面積復原臨摹展示。我這張照片看不太清,說實話,我在現場也沒看清楚,就引用官方文字給看官描述一下吧:它的身體似人,頭似怪獸,雙目圓睜、眉心及兩道眉弓隆起,闊鼻大口,牙齒外露,耳后有兩撮直豎的毛發,上身袒露,肌肉隆起,兩肩飄起大片紅色長毛,下身穿過膝短褲,好像在奮力奔跑。這種神獸的造型在北朝時期十分常見,其形象與當時信奉的祆教有一定關系。高潤是東魏大丞相高歡的第十四子,墓葬位于磁縣東槐樹村,1975年發掘。壁畫遍布整個墓葬,其中墓室壁畫約60平方米。 畫中,坐在帷帳中央的中年男子留著胡須,頭戴折上巾,身穿便服,應是墓主人。帷帳兩旁各有一組男女侍從,每組六人,均為五男一女。這是某座墓甬道壁畫的摹本,這種一面墻的是展廳主要展示形式。 最后來到了“名窯名瓷”展廳。河北是中國主要的瓷器產地之一,歷史源遠流長,距今三千年前的河北蒿城臺西商代遺址就發現了原始的瓷器,后來的幾大名窯中,定窯、邢窯、磁州窯就在河北。這個展廳陳列的是河北出土的從北朝到清代的瓷器,展品頗豐??蓻]時間了,我就隨便看了看,也就只能給列位看官隨便看一看了。右二是青釉覆蓮座燭臺,北朝的,贊皇縣西高村李氏家族墓出土。蠟燭約出現于東漢前后,燭臺伴隨蠟燭而出現。這件青釉覆蓮座燭臺同時可插5支蠟燭,底座為倒覆的蓮花形,釉色清亮,造型奇特,在北朝青瓷中非常少見。 白釉鳳首壺,晚唐五代的,出土于曲陽縣澗磁村。鳳首壺受波斯文化影響產生,流行于唐代。壺蓋塑成鳳首形,用刻劃的折線、弧線及小圓圈來表現羽毛。這件器物器形高大,造型別致。 青釉龍柄雞首壺,北朝的,贊皇縣西高村李氏家族墓出土。所謂“雞首壺”,指的是雞首形壺嘴的瓷壺,“雞”“吉”諧音,這種器型表達了對吉祥平安的祈望。該壺壺柄做成龍首狀,龍嘴緊咬壺口,形成龍頭探水之勢,與雞頭壺嘴相映成趣。展臺近端的是黑釉剔花拍鼓,金代的,曲陽縣北鎮村出土。拍鼓原是西域樂器,傳入我國后成為常見樂器。這件拍鼓釉色光潔晶亮,胎體堅薄,兩端用剔地法刻出卷枝蔓草紋,圖案黑白分明。展臺中間的是三彩鳳首壺,晚唐五代的,出土于曲陽縣澗磁村。整體造型仿波斯銀器,但一些細部已經中國化。忽然瞥見了這件器物。這我認識呀,是件很有意思的器物,連忙拉過夫人來看。列位看官知道它是干嘛用的嗎?八成能猜到吧?我曾將此圖發到朋友圈,幾乎所有的朋友都猜到了,但它的大名叫什么卻很少有人知道了。它的大名叫“青釉虎子”,北朝的。所謂“虎子”就是尿壺,據說是西漢李廣發明的,因他善射虎而蔑視虎,不光箭射虎還要尿射虎,故將其命名為“虎子”。該器物很長一段時期叫“虎子”,直到唐朝,因避唐太宗的曾祖父李虎的名諱而改名“馬子”。后民間以此為原型,發明了木質桶形加蓋的便桶,于是“馬子”就派生出了現在的“馬桶”。現在知道為什么香港人管女朋友叫“馬子”了吧?這是個極其侮辱女性的稱謂,還具有強烈的性暗示,希望列位看官抵制“馬子”這個稱謂。整個展廳最吸引我的是這件元青花,真漂亮。它叫“青花釉里紅開光貼花蓋罐”,保定出土。 這件瓷器采用青花和釉里紅裝飾,通體施青白釉,釉層凝厚,釉面青亮,極為滋潤。全器有10余層紋飾,層次清晰,主題突出,其中最奪目的就是器腹的四個菱花形開光。所謂“開光”,在這里是指在器物的某一部位留出某一形狀的空間,然后在其內飾以花紋。 這件瓷器的開光內,有牡丹、石榴、菊花等四季花卉紋,枝葉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里紅涂繪,紅、藍色交相輝映,炫彩奪目。更令人稱奇的是,青花與釉里紅的燒制工藝不同,將兩者燒于一體難度非常大,而它竟然完美實現了,在元瓷中僅見此例,實屬珍品。 看完這件珍品,河北博物院的參觀也接近了尾聲。中午十二點五十,我們走出河北博物院,前往本次出游的最后一站~趙州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