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傳統民居概覽 ——從功能布局來看 傳統民居是蘇州古城的基本元素,是構成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多臨河而建,用高墻隔絕,從外面能看到的有屋面、墻面、大門、小窗,色調以粉墻、黛瓦、栗殼色門窗為主,猶如一幅江南水墨畫,“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特色由此而來。 蘇州傳統民居多為磚木結構,受社會地位、經濟條件所限,規模大小不同,大致可分為小型住宅、中型住宅、大型住宅三種。 多為城鎮中下層階級居住,較為簡陋,多為單體。如下圖,慕家花園毛宅。 ![]() 多為官僚地主、鄉紳商人居住,多路多進建筑,在建筑主軸線建門廳、轎廳、大廳、樓廳等。如下圖,富郎中巷吳宅。 ![]() 常為朝廷重臣、封疆大吏或富商巨賈,多為五路以上,縱向六進以上。如下圖,衛道觀前潘宅。 ![]() 明清時期,中型建筑能夠滿足一般大戶、富戶的居住需求,并且不違反建筑規制,故本文選擇中軸線為四進民居的中型建筑進行闡述。 按功能要求,通常由門廳、轎廳、大廳、樓廳(或內廳)組成,兩側常加建房屋,形成多路多進建筑。據《營造法原》中記載:“門第茶廳檐高折,正廳軒昂須加二,廳樓減一后減二……”即理解為,各進房屋的檐高取其正間面闊的十分之八,若都為一層建筑時,大廳為全宅最高。各路建筑之間設“備弄”,供女眷、仆從進出,同時具有防火功能。 門廳 ![]() 門廳,位于正落門第一進,俗稱門屋。 ![]() 梵門橋吳宅門廳 轎廳 ![]() 轎廳位于正落門第之后,為停轎備茶、迎送賓客之所,也被稱為茶廳。 大廳 ![]() 大廳位于轎廳的后面一進,富麗宏偉,在整幢住宅中最高檔,是用來款待賓客好友及婚喪應酬的地方。大廳及其后各進通常面闊三間,進深六界以上。明清時期宅第等級制度嚴格,所以蘇州傳統建筑中的大廳大都設前軒、后軒來擴大進深。大廳按貼式構造可分為:扁作廳、圓作廳、貢式廳、鴛鴦廳、花籃廳、船廳、滿軒。 ![]() 華宅大廳 樓廳 ![]() 規模較大之樓房,于樓上或樓下筑翻軒者,稱為樓廳,是宅主、女眷居住的地方。有些民居會建兩進樓廳,通過廂樓相連,俗稱“走馬樓”。樓廳前多設置門樓,起分隔內外功能的作用,按做法分為水作、磚雕兩種。 ![]() 春暉堂楊宅磚雕門樓 ![]() 盛宣懷故居樓廳 “庭院深深深幾許?”一進又一進的廳堂,重門疊戶、深不可測,它們是文化的記憶,城市的記憶,歷史的記憶,讓我們一起留住這些記憶。 來源:《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公眾號 2024-03-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