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軍重建后,總共有7個師,陳毅是代軍長,李先念是第五師師長。不可思議的是,李先念這個師長,直到1947年才第一次見到陳毅。那時候已經是解放戰爭時期了。 李先念,一位出生于湖北紅安的將軍,在中原抗戰期間建立了新四軍的第五師,并始終堅守在日軍兵力密集的中原地區。在他的帶領下,第五師先后抗擊了日偽軍共15萬之眾,進行了1262次的主要戰斗,斃傷俘敵4.3萬多人。他成功建立了一個跨越五省邊區、面積達9萬平方公里、擁有1300萬人口的龐大抗日根據地,其中包括7個專區和38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共有5萬余人,民兵則有30余萬人。 盡管他與其他新四軍高層如陳毅、粟裕和譚震林均是紅軍時期的將領,李先念卻獨具特色,因為他參加過長征,是紅四方面軍的核心成員。與此同時,李先念在紅軍時期與陳毅等人并無交集,直至抗日戰爭期間才因形勢所迫加入新四軍。作為第五師的師長,李先念的去向卻與眾不同,最終他加入了以劉伯承和鄧小平為首的劉鄧大軍。 1938年11月中旬,在延安,李先念受到了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譚政的召見,被告知將派往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任營長。但毛澤東得知此事后,提出了另一建議,認為李先念應前往新四軍第四支隊擔任參謀長,與他熟識的高敬亭并肩作戰。 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化名李威,率領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南下執行中共中央賦予的任務,旨在武漢外圍建立抗日根據地。在武漢外圍,面對日軍的重兵布防,李先念及其部隊不畏艱難,先后發動了多次對日軍的攻擊,特別是在余家店的戰斗中,他們成功打擊了日軍,破壞了敵人的后勤線。 1939年5月中旬,李先念進一步整合了湖北及周邊地區的抗日武裝力量,新四軍挺進團成立。隨后,新四軍豫鄂挺進支隊的成立,形成了黨在中原地區抗日的游擊主力部隊,展開了更加廣泛和深入的抗日斗爭。 李先念在組建新四軍挺進縱隊之初,就明確了他的戰略方針:不僅要開展抗日游擊戰,還要深入開展心理戰,分化瓦解偽軍。這一策略很快展現了效果。得知安陸青龍潭偽軍內部對日軍殘暴行徑的深惡痛絕,正值其首領周叔屏處于彷徨苦悶之際,李先念派遣周志堅前往接觸,成功說服周叔屏率部歸順。 此后,李先念面對武漢失陷后民眾的恐懼和失落,決定通過具體的軍事行動來提振民心。襄花公路戰便是這一決策下的具體實踐。在精心籌劃和周密偵查后,新四軍挺進縱隊利用地形和偽裝,成功伏擊了日軍運輸車隊。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的英勇表現,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評價。 1941年初,新四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面臨了巨大的挑戰。1月6日,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隨即宣布取消新四軍的番號,對抗共產黨及其軍隊的存在。在這個危機時刻,中共中央采取了堅決而明智的措施,于1月20日發布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并將華中部隊統一組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其中,李先念率領的豫鄂挺進縱隊被組編為新四軍第五師。 2月18日,中共中央軍委正式任命李先念為新四軍第五師的師長兼政治委員,劉少卿為師參謀長,任質斌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這一決策在李先念與國民黨頑固派的激戰中被下達,當時李先念正帶領部隊在大悟山區展開激戰,殲滅了2000多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戰斗勝利后,李先念得知了中央的任命決定。然而,李先念并未立即接受任命,而是在深思熟慮后,建議任質斌擔任新四軍第五師政委,全面負責鄂豫邊區的領導工作。在隨后的溝通中,李先念和任質斌都互相推薦對方擔任重要職務。最終,中央軍委接受了李先念的建議,任命任質斌代理新四軍第五師政委,仍兼政治部主任。 1941年4月5日,新四軍第五師的組編工作已經全部完成,李先念與第五師的全體將領在安陸白兆山彭家祠堂正式通電就職。李先念在就職通電中表達了堅決貫徹陳代軍長、劉政治委員領導下,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為打擊日寇、漢奸、親日派而奮斗的堅定決心,并呼吁全國各界與新四軍第五師團結一致,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共同奮斗。 新四軍第五師的建立和李先念的領導,為鄂豫邊區的抗戰和部隊建設開啟了新的篇章。李先念領導下的第五師在對抗日軍的戰斗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其戰績在1943年的《解放日報》上得到了詳細報道,展現了新四軍在華中地區抗擊日軍的重大貢獻。李先念的指揮才能和新四軍第五師的英勇表現,得到了新四軍軍長陳毅的高度評價。 抗日戰爭勝利后,李先念被任命為中原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1946年中原突圍戰后,李先念的部隊經過艱難的戰斗來到延安,他身心俱疲,幾乎成為“光桿司令”。這一期間,中原戰場被納入劉鄧大軍的指揮體系中,李先念得以休息并重新整編部隊,成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副司令員。 在延安重新整編后,李先念帶領的第十二縱隊重返大別山,這是他曾經戰斗過的地方。 1948年,中原軍區重建,李先念擔任第二副司令員,與劉伯承和陳毅并肩作戰,這是李先念軍事生涯的一個新高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