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中海 1 如果說星宿海的花草給人以撫慰,山腰的羚羊、麋鹿、麝鹿還有雪豹,則給人以力量了。 雪豹,全身灰白色,有黑色斑紋,一般棲息于海拔2000米至6000米的高山石巖、高山草甸的固定洞穴中,渴了,也不會去河邊,也不去泉眼飲水。如果沒有足夠的雪水,它會吃雪解渴。在它所棲居山巖朝陰的崖壁上,到處都能找到終年不化的積雪和冰。 雪豹喜夜行獨居,伏擊捕食巖羊、斑羚等各種高山動物。黃昏,巖羊離開巖崖到草地覓食,雪豹則隨巖羊群活動,為了獵食,雪豹往往出行很遠,常按一定路線繞行于一個地區,許多天后能沿原來走過的溪谷返回。那經長時間潛伏后猛然向斑羚或巖羊發起進攻的凌厲,真可謂美與力的藝術杰作。 藏羚羊奔跑的樣子優雅,當它們成群結隊撒歡時,好像不是在跑,而是在緊挨著草原的草梢飛翔。四只靈巧的小蹄子如鼓槌般敲向大地,身子就在那鼓點之上,如鷹滑翔。 跑著跑著,它們會突然停住,回首觀望,就像一支樂曲戛然而止。接著就又跳躍而起,把一首大自然的天籟奏得悠揚邈遠。 藏野驢也是自然界最擅長奔跑的動物之一。尤其是當一匹野驢獨自狂奔時,你甚至會感覺那是一種舞蹈 。如果有一輛車進入一匹野驢的視野,它肯定會從很遠處飛奔而來,與車進行賽跑。它會不斷地超過奔馳的汽車,站在前面,等車趕上。然后,又繞開一旁與車平行飛奔。 陪同我們采風的羅先生分析,近年很少見到野驢與汽車賽跑的奇觀了,是因為汽車也像動物一樣多了。他介紹說,近年來,黃河源頭開展生態保護,給藏家部落或家庭劃分了放牧區域,因此,原本空曠的草原上橫七豎八地扎上了鐵絲網欄。網欄上,不時會有掛死的藏野驢。它縱情奔跑起來時根本看不到眼前能致命的鐵絲網,不知不覺地跳躍中,就撞在上面并被掛住,如果不被人及時發現得到救護,很快便會死去。有時它發現圍欄,又長時間找不到出口,會氣急敗壞地向水泥桿子撞上去 。 野驢,從下腭到屁股,朝向地面的部分是純白色的,其他地方的皮毛則是棕色。乍一看,那一溜兒白色就像是胸前露出的白襯衫,而那罩在白色之上的棕色就是一件標準的燕尾服了。 2 下雪了。牦牛扒開積雪,專心啃食雪下的牧草。 “沒有牦牛就沒有藏族。”十世班禪這樣說。 有著4.5萬年歷史的牦牛在嚴酷的生態地理條件下繁衍,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形成獨有的生理特性和遺傳特性。首先,它對缺氧低溫環境適應性強,在海拔3000米以上,還能生存繁衍并供人騎乘馱載,是因為它的氣管比普通牛短而粗大,單位時間內能增加氣體交換量,獲得更多的氧氣。 被毛也有特殊結構,它們全身既有長而密的粗毛,又有短的絨毛。特別是腹部、肢部、尾巴等處的裙毛,形如連衣裙。有的部位如雙肩、大腿等,毛長達20厘米至60厘米。冬季,粗毛間密生絨毛,可有效幫助機體御寒防濕,減少散熱,避免凍寒。 所有家畜中,牦牛也是唯一從未完全喪失野性的動物。你要是把它們整日圈起來,即使給它們吃最好的飼草,也不情愿。時間長了,牦牛們會一個個垂頭耷腦,提不起精神。而一旦被放出去,到了山野,就像成功逃離似的,一門心思地往遠處走。直到足夠遠了,見不到人影了,才有了精神,停下來啃食青草 。 憨厚、忠誠、悲憫、堅韌、盡命,人們將牦牛精神概括為這樣幾個詞。 在漢藏接壤、農牧結合的青海天祝一帶,人們已熱衷養犏牛,就是在黃牛群里放上一兩頭公牦牛,或在牦牛群里放上一兩頭公黃牛,如此雜交繁衍。不消說,牦牛、黃牛所具有的優良品質,犏牛都具備了。相比而言,以牦牛為父系的犏牛更威猛一些。 藏民多用牦牛帳篷。 晴天出太陽的時候,牛毛會干燥收縮,陽光就會通過空隙透進帳篷。而雨雪天,牦牛毛就會受潮膨脹,將雪、冷氣擋在帳外。 恒河平原的人視牛為神,認為一罐牛糞水,可去除留洋西方帶回的污濁;在青藏高原,牛糞同樣被視為寶貝,牧民燒水做飯,那是最好的燃料。在藏地,一早出門逢上拾牛糞的女人,被認為是吉兆。而牛糞干,則是小伙子投向姑娘們的吉祥物。南來北往的汽車,也對它們禮讓三分,盡量不碾在上面。 3 黃河源頭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其中,雪豹、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白唇鹿、馬麝、金錢豹等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狐、石貂、兔猻、猞猁、藏原羚、巖羊、豹貓、馬鹿、棕熊等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在所有動物的故事中,棕熊闖藏家屋子胡亂翻騰的故事有趣。 曾擔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南水北調西線勘測設計隊隊長的談英武,在三江源查勘期間就與棕熊有一次不期而遇。 “一次,向導、牛廣武和我三個人一早從營地出發,沿預定的線路查勘。正說笑間,走在前面的向導'媽呀’慘叫一聲,跌坐在地。牛廣武和我緊趕兩步往前一看,也不由得被嚇呆了。只見左前方十多米處,一只碩大的棕熊兩個前爪蹬在倒地的巨大樹干上,正面目猙獰地看著我們。我們倆趕緊收腳步靠著向導蹲下來,一動也不敢動,黑熊豎著耳朵,張著嘴,露著下牙,兩只眼睛透出兇光。我們對峙了足足有十分鐘,黑熊終于收回了它的前爪,扭過身慢悠悠地走開了……” 與隊長所遇的兇神惡煞相反,當地藏民口中的棕熊卻憨態可愛。或許現在生態環境好了,藏民本來就視包括棕熊在內的所有動物為朋友,所以,棕熊,也從來不加害藏民。倒是棕熊不把自己當外人,老是去藏民家里折騰,讓人有點煩。 為了讓一年四季老是游徙不定的藏族同胞有個家,政府出資幫助他們在草原上建起了屋子。一開始,房子還很少,一條山谷或一片草原上,孤零零地突兀著一兩間小屋,怎么看也算是新鮮事物。草原上的帳篷都變成房子,棕熊也發現了,就去造訪。門是開著的,可它不走門,非要從窗戶翻進去,窗戶是關著的,還有玻璃,它就一巴掌把窗戶推開。玻璃碎了,窗戶也沒了。它就呼哧呼哧地一跟頭翻進去。翻箱倒柜像一個老頑童般惡作劇,每每令主人哭笑不得。 遠處有成隊的野驢游逛,有兀鷹停落在環保人士專門給它們提供落腳和窺探獵物的水泥柱上,有鼠兔探頭探腦,一邊覓食,一邊還警惕地望著這些直立行走的朋友或敵人。 鼠兔學名旱獺,前肢的趾爪發達,在它精心營造的巢穴里,有主洞、副洞、臨時洞之別,分支復雜如地下宮殿,鼠兔喜食嫩草和草根,人們對其作用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評價。一種說對草原破壞性極大,另一種說有利于草根發育。鼠兔活動以早晨和黃昏時間活躍,出洞前總先探出頭來張望,覺得安全后,先露出半個身子,曬曬太陽后,發出舒服的鳴叫聲。此時,臨近的同類立即響應,然后開始覓食。 禿鷲是青藏高原的猛禽,以鼠兔為食,所以當地人把它看成天神的使者,稱神鷹。禿鷲體重在5公斤至8公斤之間,雙翅展開,寬度可達3米多,長空搏擊,雄健有力,更擅長滑翔,降落急遽無聲,給人以忽從天降的神秘感。其視覺和嗅覺都極敏銳,能在遠距離發現獵取對象。 4 湖岸水邊,大小洞穴比比皆是,一個洞里,鼠鳥同穴,彼此相安無事。 “鳥鼠同穴”出自《尚書 ·禹貢》 :“導渭自鳥鼠同穴”, 是說,渭河發源于一座名叫“鳥鼠同穴”的山。 在國人印象中,手足同胞為了房子你死我活的事情都不鮮見,不同物種怎么可能共享巢穴和睦相處? 實際上,不止在三江源,在其他地方,雪雀、 角百靈等鳥類也會在鼠兔、黃鼠、旱獺等小獸的洞穴里筑巢。因為這些地區常有大風,缺少茂密的植被遮掩,又沒有樹木可供筑巢,那么最合適的筑巢地點自然是各種洞穴,而鼠洞就是最容易找到的選擇。 再說,打洞本就是鼠類習性,鼠類有經常搬家的習慣。草原本來就有許多的無主洞可用 ,不存在鵲巢鳩占之說。 清代徐松在新疆賽里木湖東岸旅行時,看到一只鳥從鼠洞飛出,緊接著一只鼠從洞里跑出,之后鳥騎在鼠的背上,或許類似鳥站在牛背上,啄食鼠身上的寄生蟲。這應該是生物學上互利共生的一個實例。 不斷地廢棄舊洞、挖掘新洞,是鼠類的天性,有利于鼠的生存;尋找洞穴,并在洞內筑巢,是鳥的天性,也有利于鳥的生存。真實的鳥鼠關系不像眾人理想中那樣含情脈脈,但鳥鼠之間各取所需,卻也相安無事,繁盛自在。 不能不說到狼。從小聽到的狼故事中,讓我心有余悸的是這樣一個——夜晚,滿載而歸的獵戶哼著小曲趕在回家的路上,不知不覺間,兩只手從背后搭到了他肩上,好像要讓他背著。“誰?”“開什么玩笑”?獵戶一回頭,一張血盆大口,利齒咬上他喉嚨…… 不是嗎?民間傳說從來就不是空穴來風。山野長出村莊,村鎮長成都市,一種固有的界限被打破。就在我們得意忘形時,那隨時準備咬斷我們脖子的豈止一頭狼?果子貍、穿山甲、金絲猴,甚或鳥鼠同穴的鼠兔、蛇,正組織成一支浩蕩的隊伍…… 而在剛剛過去的一年,我捉到一只蝙蝠,吱吱尖叫。我讓機器人把此鳥語用漢語翻譯過來,聽見它說:我常年居住在遠離你人類的阿爾卑斯山,我也和你是自古至今的朋友,怕驚擾你,我只在夜里才出去玩耍,覓食也是替你人類驅除蚊蟲,從來沒招惹過誰,你怎么就打擾我的平靜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