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絡上有一個話題: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中年人,都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這個問題,引起了無數人的討論。 有的人認為,生活壓力那么大,怎么可能有詩與遠方?有的人認為,普通人如此卑微,哪有人生意義?有的人認為,早就失去希望了,就活成行尸走肉的模樣了...... 這些都是蕓蕓眾生的真實心聲。巨大的生活壓力,卑微的人生地位,毫無希望的人生,讓無數人都活得迷茫。 話又說回來,為什么普通人會有如此之大的生活壓力?如今吃得飽,也穿得暖,為什么普通人會失去希望? 一切,有可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改變不了現實,倘若還不改變自己,那這輩子就痛苦了。 02 在這個“標準化”的年代,普通人的一生是這樣度過的。 18歲之前,都被關在牢籠一般的校園當中讀書,只為了高考的時候,可以魚躍龍門,考上自己心儀的大學。 22歲左右,大學畢業,要么出來工作,要么繼續考公考研。反正,人太多了,資源太少了,嚴重的內卷不可避免。 臨近30歲,在父母、長輩、世俗的要求下,普通人需要買房、結婚、生子,無奈負債累累,步入到所謂的“而立之年”。 35歲到40歲期間,基本都會面臨失業的風險。可望著家中二胎、三胎的孩子,不得不去干活,活成了賺錢機器人的樣子。 如此煎熬著,到了50歲,孩子長大了,也讀了大學。隨著孩子大學畢業,你猛地發現,孩子貌似也過著這種“標準化”的人生。 這個時候,你就會思考一個問題,這種標準化的人生,真的有意義嗎?大部分人會得出一個答案,白活一場。 03 有標準的答案,這是應試教育。而這種應試教育的觀念,直接束縛了我們一輩子,讓我們都覺得,人生就該有標準的答案。 問題是,每個人的性格、三觀、追求都不一樣,為什么非要標準化呢? 讀書考大學的時候,追求標準化的答案沒問題。可出了社會,為什么普通人沒有別的選擇?因為普通人自己畫地為牢。 長輩跟你說,要這樣過,你不敢違背長輩的意思,就聽長輩的話,也這樣過。只是,長輩的人生模式,真的就適合你嗎? 老板跟你說,要這樣努力,你被老板PUA了,就認為這樣努力有意義,沒想到依舊是幫別人打工。領導、老板的PUA,只是為了控制你而已。 別人都活成千篇一律的樣子,你不敢離群索居,就隨大流,也活成千篇一律的樣子。到頭來,連自己的人格特征都喪失了,越活越悲催。 人生是否有意義,不在于現實如何,而在于我們自己如何。古時候的莊子,物質環境比我們差了千萬倍,怎么別人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而現代人找不到呢? 04 歷經半生才醒悟,缺乏這2樣東西,人生會變得毫無意義。 第一點:缺乏自己的“主見”。 我們不妨捫心自問,自己真的有主見嗎?答案是讓人扎心的。從《烏合之眾》當中,我們可以知道,大部分人都會失去自己的主見。 你不喜歡這個異性,可長輩非要逼你跟他結婚,你妥協了,那你就會在一地雞毛的婚姻當中,虛度一輩子。 你不喜歡成為債務的奴隸,可別人非要逼你去買房,你妥協了,那你就會在債務的壓力下,越活越痛苦,沒有其他的選擇。 你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可身邊人都在過著這樣的生活,你妥協了,不敢為了自己活一場,那你就會被“同化”。同化的結果,就是淪為工廠流水線的標準產品。 什么是“主見”?就是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有什么樣的追求,而不是看到別人如何,自己就如何。完全隨大流,完全千篇一律,總有一天,我們都會后悔的。 05 第二點:缺乏追求詩與遠方的“勇氣”。 有一個歷史典故《惠子相梁》。 惠子在梁國做宰相。有一天,門客就告訴惠子,莊子來到梁國,想要取代你成為梁國的宰相。惠子害怕了,就派人抓捕莊子。 莊子望著惠子,一臉瞧不上地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意思是,南方有鳥,名為鹓鶵,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腐臭的老鼠,鹓鶵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卻害怕自己腐臭的老鼠被搶走。 對于真正有追求的人來說,他們不會為了腐臭的老鼠而停留,可偏偏有的人,會為了腐臭的老鼠而束縛自己一輩子。這,就是有勇氣的人,跟沒勇氣的人的區別。 無數人所擁有的,只是世俗腐臭的老鼠,卻不知道何謂詩與遠方。我想,這就是人生無意義的根源。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