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 在 有 自 知 之 明 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會陷入這樣的誤區,當看到有的同學在某些方面的表現超越自己的時候,我會出現自我懷疑,覺得自己技不如人,同時很希望自己也擁有這樣的能力。這時候媽媽經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是,不要只到看到別人的長處而忽視了自己的優勢,每個人擅長的領域不一樣,也不要一心想著去擠別人的賽道,而是要把自己已有的優勢保持住并努力做到更好。我的這種表現是屬于低估自己的能力,而生活中還有一些人則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貢獻和表現。 ![]() 對于高估可能帶來的問題,康奈爾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越是表現差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能力和貢獻估計越高,這種現象被稱為'越差越牛掰'。杜寧和克魯格這兩位教授的研究結果是,成績最差的學生對自我水平的認知偏差最大。那些處于末尾水平12%的學生當中,有88%的人堅信,有67%的人比他們差。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個越差越牛掰,也并不意味著越強越謙虛,即便是那些能力強的人,也不見得不會高估自己。 在團隊合作的過程當中,這種“我的更好”轉化為“我的貢獻”更重要,是很常見的。芝加哥大學有位名叫尼古拉.埃普利的教授,針對這個現象在其論文中寫道,團隊越大,夸大貢獻越普遍。曾經因為發現胰島素而獲得1923年諾貝爾獎的兩個人,班廷和麥克勞德在獲獎之后就鬧掰了,為啥呢?互相不認同對方的貢獻程度。1962年,李政道和楊振寧也鬧掰了,原因就是早年論文署名排序的問題。他們也為各自對“宇稱不守恒理論”的貢獻高度,孰高孰低而爭執,從而導致兩人從此分道揚鑣。所以并不意味著能力越強,自我認知就?是越準確的。以上這幾個案例都展示了這種現象的普遍性和潛在影響。 ![]() 那么為什么這么多人都沒有或缺乏自知之明呢?根源在于哪里呢?根源在于“元認知”不夠發達?!霸J知”這個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J.H.弗拉維爾提出的,即是對認知的認知,例如,學生在學習中,一方面進行著各種認知活動(感知、記憶、思維等),另一方面又要對自己的各種認知活動進行積極的監控和調節。這種對自己的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本身的再感知、再記憶、再思維就稱為元認知。 笑來老師強調了自知之明的重要性,指出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往往因為對自己的錯誤評估而造成人際關系不佳,他們可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忽視現實,這不僅會影響社交,也可能會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遭遇挫折。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位將領,他的父親是趙國名將趙奢。趙括自認為自己有軍事才能,對兵法了如指掌,但實際上他并沒有真正的實戰經驗。在長平之戰中,趙括盲目自信,自以為是,不聽部下的勸告,最終被秦軍打敗,自己也戰死沙場。所以,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和實力,忽視自己的不足和錯誤,后果很殘酷。埃隆.馬斯克在《生而不凡》中提到,關于成功人士面對自我時必要的質疑,也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而是要虛心地反省自己,并不斷對自己產生質疑,只有這樣才能進步更快。 ![]() ![]() 如何對抗認知偏差呢?笑來老師給出了“多角度定義”的方法。針對同一件事情,我們往往可以有多個角度的定義,而多角度定義的好處就在于,總是有來自某個角度的清晰準確的定義,會引出一個更好甚至最好的判斷依據。 判斷依據是我們思考和評估的基礎,它們可以是內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但至關重要。通過多角度的定義和不斷修訂判斷依據,我們可以更準確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行為,從而實現更有效的自我管理和提升。 結語 有句俗語“馬不知臉長,牛不知角彎”,就是提醒我們要有辯證思維。在認識自己時,看高自己和看低自己都是自我認知不足的表現。正確的自我認知需要在與周圍的人的接觸中形成,適度收集他人的評價,直視自己的不足,持續改進。同時,也需要對自己的優良品質進行充分肯定,定下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才能在學習中揚長避短。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