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淮海戰役中,曾經有一個人是可能戰勝得了粟裕的,蔣介石也想過要啟用他的,可最后卻沒有成功,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呢? 實際上,粟裕在構想淮海戰役的時候,還是比較保守的,也沒有想到要打一場與國民黨大型的正面戰役,當時粟裕就是想要利用手里現有的兵力,將徐州的國軍進行削弱,并沒有將其包圍殲滅。然而,在他將自己的計劃匯報給中央后,毛主席卻覺得可以將徐州的國軍全部消滅,并且還將整個戰役給擴大化,在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想法后,就共同決定最先被打擊的目標,那就是黃百韜的部隊。 因為黃百韜部所在的地方是比較重要的,如果能夠將這個地方占領,對于之后的作戰就會更容易,還有就是黃百韜部隊的戰斗力是比較弱的,畢竟他的部隊成分復雜,也不是蔣介石器重的部隊。然后在之后的作戰會議上,粟裕就解釋了攻打黃百韜兵團的主要原因,該兵團所在的位置是在徐州的門戶,如果將這里占領,那么我軍就可以充分將徐州撕開一個口子,進攻徐州也就會變得更加容易了。 在經過粟裕的解釋后,參加會議的眾人都沒有其他的意見,并且每個人的眼里已經充滿了勝利的曙光,他們對粟裕是絕對信任的,同時也相信粟裕的這個決定,因此才沒有任何意見絕對服從。對于粟裕的這個決定,在之后的發展中也得到了印證,他的確是正確的,在攻克了黃百韜的兵團后,徐州之后的作戰就變得非常容易,而這也加快了解放戰爭勝利的腳步。不過在淮海戰役開始之前,我軍與國軍卻發生了一場意料之外的戰略對戰。 不過對于這場對戰,粟裕卻有很大的勝利把握,在他看來這場戰役也是轉變到其他方面作戰的一個起點,同時也能夠將整個戰局發生巨大的改變,既然是在意料之外,那么就順其自然,一切都在粟裕的掌控中。 在戰役開始之前,粟裕就指出,我軍不能局限于小沖突,一定要擴大規模,對敵人的部隊進行大規模的作戰,就可以將他們的有生力量盡快的消滅,最后還可以轉變為全面的進攻,從這里可以看出,粟裕對全軍的預測很有把握。 雖然我軍與國軍不管在兵力,還是軍事裝備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國軍不管在什么方面都擁有很好的優勢,可是粟裕卻堅定自己的信念,他覺得只要我軍團結一致,戰術使用得當一定能夠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粟裕的堅持也讓我軍在最后取得了勝利。 不過在這場戰役中,蔣介石完全是可以利用一個人來扭轉戰局的,然而最后他卻沒有這么做,能夠與粟裕不分上下的國軍將領就是白崇禧。當時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系已經非常不好,甚至存在很大的矛盾,也正是因為這場矛盾增加了我軍在淮海戰役中的勝算。 后來在蔣介石想要讓白崇禧來救火時,白崇禧卻覺得即使自己將全部的兵力都投入到戰場上。也沒有辦法扭轉局勢,與其葬送自己的部隊,不如就不參加的好。正是白崇禧的不參加,最后讓蔣介石一敗涂地,而我軍也贏得最后的勝利。 在最初的時候,白崇禧就意識到了徐州戰役就將是國民黨的敗局,當初他也向蔣介石說過,可是蔣介石卻沒有聽白崇禧的,另外他們之間本來就有矛盾,蔣介石又是比較多疑的,所以白崇禧說的什么建議,在蔣介石來來就是奪權的表現,因此蔣介石沒有聽白崇禧的建議。既然國民黨內部不團結,想要在解放戰爭中取得勝利,那就是白日做夢,蔣介石最后一敗涂地也是預料之中。 |
|
來自: 行云流水vmmxd6 > 《蔣介石及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