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問,孩子怎么積累素材的問題。 學生作文寫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素材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解決了主要矛盾,則次要矛盾會迎刃而解,俗稱“一通百通”。但如果盯著次要矛盾去用勁,不但主要矛盾永遠解決不了,并且次要矛盾也永遠解決不了。最終結果是,“一頓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 作文寫作,主要矛盾就是培養作文寫作的思維。具體講,就是嚴格按照《高考議論文寫作深講課》中明確的分析命題、構思設計、作文寫作的流程去練習寫作文。特別是構思設計中擬制作文提綱的步驟,是承前啟后、至關重要的一步,要走實。切實通過擬制作文提綱,想清楚自己要寫什么,設計好作文要分幾個部分、幾個段落,每個段落寫什么,怎么安排素材、使用什么論證方法……等等,在《高考議論文寫作深講課》書中有詳細具體的介紹,這就是培養作文寫作的思維。這個寫作流程,就像是標準化的生產線,你習慣和掌握好了,對于任何作文命題,都能夠寫出質量不低的作文產品。 當然,對于初學者來說,要嚴格按照這個步驟來練習,就是從零開始搭建思維上的生產線,就像在思維的荊棘和混沌之中,開辟一條大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方向對了,即使每步都難走,但每步都是進步,積少成多,就是大進步。 擬制作文提綱過程中,沒有適合素材可供使用的地方,先空著,后面再慢慢查找素材資料來填上,或者不使用素材,換種方法來寫,也是可以的。總之,素材不重要,規范化的寫作流程和思路,很重要。 比如,在《高考議論文寫作深講課》書中介紹“立論”的內容中,列舉了6個例文,下面選取其中4個例文來對比分析。 例文1 理想如明燈,催我踏浪行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當代詩人流沙河的詩篇《理想》,生動地表現出理想給我們人生帶來的巨大影響。 例文2 心的歸屬 “如果說國際路線的英文歌是我的翅膀,可以帶我飛得更遠;那傳統的中文,傳統的東方神韻就是我的根,可以帶我回家。”這是歌手張靚穎在第3屆全球風格論壇上演講的一句話,在我看來,她的話讓我更堅定地認為,無論走多遠走多久,心的歸屬都會是最初的起點。 例文3 樹君子風范 成理想人才 很多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有過關于未來的美好理想,做一名鄧稼先一樣的科學家,或當一個林鳴一樣的工程師,抑或成為一位郭晶晶一樣的運動冠軍,不管是確立哪一類理想,我們都想讓自己成為一位具有君子風范的理想人才。 例文4 大浪淘沙現真金 事物本身都附有其獨特的價值,然而,并不是所有事物的價值都能立即顯現。很多時候,只有經過時間的沉淀,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因此,事物的真正價值應經得起時間的沉淀和檢驗。 例文1,是使用名句來進行立論,也就是同學們習慣的,使用素材來進行立論。 例文2,是使用歌手張靚穎的一句話來進行立論,這當然談不上是什么名句。張靚穎真正有沒有說過這句話,不清楚,很難考證。估計是考生為了提出觀點而自己編的這句話,這種寫法,就是《高考議論文寫作深講課》書中提出的“草根論證”的寫法,前面文章多次介紹過。 例文3,談不上使用什么素材,其中涉及的鄧稼先、林鳴、郭晶晶,談不上是素材,只是幾個名字而已,同學們可以替換成自己熟悉的名字來寫,也是可以的。 例文4,則完全沒有使用素材,是考生自己分析之后,提出觀點。 這4個例文,并不是例文1使用了名句就好。4個例文,并沒有什么好差高下之分。不使用名言、名句、名人、名事,也可以寫出好內容來。比如,《高考議論文寫作深講課》中的示例作文“模子與人生”“描其外,重其里”,就完全沒有使用任何素材。 總之,同學們要真正學會寫作文,就建議按照《高考議論文寫作深講課》中的流程步驟來練習,而不是想著靠背記幾個素材就能提高作文水平。也許,你通過背記素材,偶爾寫出過一兩篇還不錯的作文,但那只是偶然,是幻象,不具有普遍性,你不可能做到針對任何作文命題,都能寫出還不錯的作文。 在前面的文章“方法系列:做一個回顧,講一個故事,說一個真事,弄一個實驗,看一個本質:如何使用《高考議論文寫作深講課》”中指出,你要是沒有形成作文寫作的思維,就算把素材資料給你隨便用,把互聯網給你隨便搜索素材,你也寫不出好作文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