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你要從別人那里得到想要的東西,那么你就捫心自問:“能夠給別人帶來什么?” 若是你不能給別人任何好處,那么你對別人的索取,多半是要失敗的。 細細思考,就能發現,社交狀態有兩種:共情、功利。 能和你共情的,多半是心有靈犀的夫妻,處處為你著想的父母、兄妹,人生路上的知己。這樣的情感,太難得了。 帶著功利心和你交往的人,倒是很多。就是一些親戚,靠近你,就是為了巴結你,在你混得糟糕的時候,就不見人影了。 同事、同學、狐朋狗友,在聚會之中,也許不會談利益,但是內心深處是希望“混熟了,以后好幫忙”。 因此,我們得出一個觀點:人到中年,不必合群,學會“價值互換”。 01 人沒本事,合群,只是自討沒趣。 東晉時,有個叫謝萬的人,借助家族的勢力,進入了官場。 謝萬擺出洋洋得意的樣子,但是本事卻很少。 當時的名人王羲之對他如此評價:“要是謝萬,會因為你講這句話,和你怒目相爭吧。” 有一天,謝萬和哥哥謝安一起坐船外出,路過吳郡。 謝萬去拜訪本地的太守王恬。因為王恬是權臣王導的兒子,要是聯系緊密一些,謝萬可能得到王導的關照。 到了王恬家里,謝萬滔滔不絕地推薦自己,擺出高興的樣子。 但是王恬卻披頭散發地跑出來,絲毫沒有待客的意思。 謝萬委屈地離開,還被謝安批評了一句:“你沒有自知之明嗎?” 自己沒有本事,抱著土豪的大腿,也沒有用,人家還會嫌棄你礙手礙腳。 平時,你和很有本事的親戚朋友去混圈子,多半是坐在最不起眼的位置,就是敬酒,也會被忽視。可悲的是,你被大家當成服務員、跟班、司機等角色。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是一類人,你就是擠進某個圈子,也會被擠出來。別人搭理你,也是忽悠一兩句話,非常虛偽;你遞給別人的名片,別人壓根不會小心翼翼地收起來,而是隨手一扔。 你沒有本事,別人憑什么拉你一把?別人拉你一把,你卻無法回報別人,關系還在要弄丟。 02 提升自己的本事,才有人來幫你。 《醒世恒言》里,寫了王勃寫《滕王閣記》的故事。 當年,王勃來到洪都,看到閻都督大擺酒席,請了很多的名士來商議大事,他就混進去了。 因為沒有人舉薦,他只能坐在最末尾的位置。 酒席上,閻都督的女婿吳子章,揮筆寫下一篇文章,還大聲讀出來,以為能夠記錄修建滕王閣這件大事。 周圍的的人,也在討好閻都督,使勁為其女婿鼓掌。 王勃很快發現了文章里的漏洞,并且有幾句話是抄襲古人的。他馬上站起來,說:“此文果新文舊文乎?后有詩八句,諸公莫有記之者否?” 接著,王勃說出了一系列的名人典故,也駁斥了吳子章的文采。 因為王勃的學識,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他才有了寫《滕王閣記》的機會。
有神仙一樣的本事,因此從默默無聞的人,也能迅速上升到熱門人物,千古流傳。 每個人都想成為社交中的主角,站在舞臺中間。想法很好,但是你的本事,要配得上。
當你有了本事之后,再去混圈子,支持你的人就多了;愿意和你合作的人也多了。并且你能選擇社交圈,低層次的圈子,可以被你排除。 你有了本事,人家一次次幫你,到底是不會吃虧。你給人的回報,應該很大。就算你不會及時回報別人,以后也有機會幫助到別人。 某些時候,你的本事大、名氣大,別人以和你做朋友,為驕傲。 03 堅持價值交換,關系才能長久。 平時去購物,我們給店家錢,店家給我們生活必需品。離開店鋪,兩不相欠。 若是你再去店鋪,那就是一段新的買賣關系。 人與人交往,不是單純的買賣,但是可以理解成人情加利益交換的關系。 混熟了,不為別的,為了下次好幫忙;幫忙了,總得想一想,有什么回報,別總是倒貼。 生意場、職場就更明顯了,誰都是沖著利益而來。你去單位上班,本質上是為了一份工資;和客戶打交道、送禮吃飯,為了提升業績,讓自己的收入多一些。 人到中年,誰都不是一座孤島,但是社交的本質要看清。多半是兩種形式:和熟人混,留下感情牌,互動頻繁,從而互惠互利;和陌生人打交道,直接談利益,事情辦妥了,各取所需。 你總是有價值輸出,那么你和人的交往就越長久。并且社交的主動權在你手里,你可以選擇持續,也可以選擇拒絕。 04 真正的人脈不是別人,不是圈子,而是你自己。 看過一個小故事。 唐朝的白居易,走到長安,找到著名詩人顧況,希望得到推薦。 顧況說:“長安城,什么都貴,白居恐怕是不容易。” 隔一會,白居易拿出自己的詩作,遞上去。 顧況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段,馬上就笑了:“有了這樣的本事,住長安也容易。” 從此,白居易名聲大噪。 你要混圈子,要求人幫忙,第一時間,把本事拿出來,遛一遛,就知道結果了。 你沒有價值的時候,使勁合群,也沒有用,還不如回家讀書。 做個有本事的人吧,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