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一航
人物簡介: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一說懷州修武(今河南省修武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今遼寧省義縣),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中國唐朝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

大歷三年(公元768年),韓愈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然而,命運的無情打擊接踵而至,他的父親韓仲卿在韓愈三歲時不幸去世,由長兄韓會與嫂嫂鄭氏撫養長大。韓會雖在政壇有所作為,但在唐德宗李適貞元年(785年),因受宰相元載牽連,被貶為韶州刺史,不幸病逝于任上。
韓會的去世給韓愈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他跟隨寡嫂鄭氏回到河陽原籍,但生活條件艱苦,不得不隨鄭氏避居宣州。這段時期,韓愈在困苦與顛沛中度過,但他并沒有放棄學習,而是刻苦讀書,希望通過科舉改變自己的命運。
貞元二年(公元786年),韓愈離開宣城,獨自前往長安,希望能夠得到推薦和幫助。然而,他的第一次努力并未成功,他落第了。接下來的幾年里,韓愈三次參加科舉考試,但都未能如愿。貞元五年(公元789年),韓愈終于在第四次嘗試中取得了進士資格。

然而,科舉的成功并沒有帶來好運,韓愈在隨后的博學宏詞科考試中再次失利。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甚至不得不向宰相上書尋求幫助,但都沒有得到回應。在經歷了多次挫折之后,韓愈決定離開長安,前往東都洛陽,希望能夠找到新的機會。
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韓愈得到了宣武節度使董晉的推薦,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并出任宣武節度使觀察推官。在這個職位上,韓愈不僅指導了李翱、張籍等年輕學文者,還積極宣傳自己對散文革新的主張。然而,董晉的去世和隨后的兵變讓韓愈險些喪命。
,.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韓愈通過銓選,晉升為監察御史。然而,他在調查關中地區大旱災情時,揭露了京兆尹李實的謊言,結果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盡管如此,韓愈并未放棄,他通過寫作《進學解》來表達自己的無奈和失望。在元和年間,他擔任國子博士、都官員外郎、分司東都兼判祠部、考功郎中、中書舍人等多個職務,但始終未能擺脫貶謫的命運。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韓愈在宰相裴度的邀請下,擔任行軍司馬,隨裴度出征淮西。盡管韓愈曾建議裴度采取不同策略,但最終李愬的行動證明了他的建議是正確的。淮西平定后,韓愈因功授職刑部侍郎,但因《平淮西碑》的爭議,他被貶為潮州刺史。然而,韓愈并未氣餒,他繼續上奏為自己辯白,最終在長慶年間被召回長安。
韓愈在晚年擔任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職,他的公正無私和直言不諱贏得了人們的尊重。然而,他也因不參謁宦官而被彈劾,最終被外放為兵部侍郎。盡管如此,他的影響力仍然存在,他的作品被廣泛傳播和贊譽。
韓愈在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十二月二日(公元12月25日)病逝于長安,享年五十七歲。他被追封為昌黎伯,并準其從祀孔廟。他的生平和作品被后世廣為傳頌,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位偉大人物。
總結:
韓愈的一生充滿了困苦和挫折,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撓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他的科舉之路充滿了艱辛,但他的堅韌不拔和才華橫溢最終讓他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的生平和作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刻的啟示,那就是無論面對何種困難,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夢想和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