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熒光強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MFI)描述偶聯抗體的信號強弱的一種方法。它常用的三種表示形式:幾何平均熒光強度(Geometric 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中位數平均熒光強度(Median 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及算數平均熒光強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平均熒光強度在流式分析中是最易被誤解或誤用的工具。 三種熒光強度對應統計學中幾何指數,均值指數或中位數指數。因此,幾何平均熒光強度受異常值(無論值偏高或者偏低)的影響。算數平均熒光強度是熒光強度的平均值,它偏向于高平均熒光強度的一側。中位數平均熒光強度設定為50%; 其中50%的細胞高于或低于中點。中位數平均熒光強度受數據的傾斜、極端值等影響很小。一般來說,中位數平均熒光強度是最安全的MFI指標。下圖顯示了CD45-A405、CD69-PE兩種信號的熒光強度。對于hCD4 A405,使用幾何平均熒光強度、中值平均熒光強度和算數平均熒光強度的變化不大(都在1900左右),因為直方圖是一個緊密的峰值(峰值成正態分布)。相反,hCD69 PE具有更廣泛的分布,因此,幾何MFI(8917),中位數(12,784)和均值(16,809)的值差異大。幾何平均熒光強度最低,中位數平均熒光強度居中,算數平均熒光強度最高。通常,中值平均熒光強度可能是描述信號強度的最佳參數。 使用平均熒光強度常見的誤區 1.對于陰性峰與陽性峰具有明顯分群的樣本,使用百分比將產生更容易解釋和更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數據(如圖)。 2.比較不同實驗的數據:由于熒光強度對實驗條件(如抗體稀釋、串聯染料降解、激光波動等)比較敏感,因此在多個實驗中比較任何類型的熒光強度都很危險 僅個人見解,如果不對請批評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