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大的心愿,莫過于子女后代可以成龍成鳳。 哪怕不能成龍成鳳,也要盡量往上走,突破自身的階層,盡量改變自身的命運。否則,不進則退,會淪為底層。 階層倒退,在中產階層,其實特別常見。有可能第一代中產吃了紅利,就發財了,而后代并沒有吃到紅利,能力也不行,就從中產倒退為低產了。 以往,內卷不嚴重,普通人還能守住自己的位置。如今,內卷嚴重了,各種競爭層出不窮。普通人在競爭中稍微“弱勢”一點,都會被淘汰。 說句不太好聽的話,這個世界有80億人,哪怕淘汰1%的人群,這數量也是龐大的。而時代淘汰一個人,那更是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事。 子女,會不會淪為底層人,早有這些預兆。 一、子女,是否具備開拓、守成的能力。 要想爬得更高,就必須要有開拓的能力。要想守住當下的位置,就必須要有守成的能力。要想不淪為底層人,這兩種能力,必須要占一點。 就拿三國來說。曹操、劉備、孫策,都是打天下的創一代,具備開拓的能力,所以曹操占領北方,劉備擁有巴蜀,孫策打下江東。 而曹丕、劉禪、孫權,都是守成的富二代。曹丕、孫權,守成能力一流,就是妥妥的守成之君。劉禪差了點,但依舊當了41年的皇帝。 要想擁有開拓的本事,需要當事人歷經生活的打磨,在血雨腥風當中磨礪一番。要想擁有守成的本事,需要當事人擁有“平衡”的手段,心計謀略比較突出。 問題是,為什么到了富三代,既沒有開拓的本事,也沒有守成的能力呢?因為富三代在溫室中長大,比富二代還要不經世事,自然就變得愈發平庸了。 父母,盡量多讓孩子外出磨礪。玉不琢,不成器。 二、子女,是否吃過賺錢的苦。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賺過錢,跟沒有賺過錢,差距很大。 賺過錢的人,既知道如何賺錢,也知道生活的艱難,更懂得如何管理財富。日常生活,也不會大手大腳,一般都比較節儉。 沒賺過錢的人,由于沒吃過生活的苦,不知道生活的艱難,所以就會對錢財沒有任何的概念,總是大手大腳花錢,容易養成“坐吃山空”的品性。 無數父母都不懂,認為留下百萬、千萬的財富給孩子,就能讓他們一生安穩。殊不知,沒有賺過錢的孩子,只會在幾年內,將父母的財富揮霍干凈。 當一個人賺過一萬,那他就有運用一萬的能力;當一個人賺過十萬,那他就有管理十萬的本事;當一個人賺過百萬,那他就會有駕馭百萬的智慧。 不論家庭是否有錢,都要讓孩子去賺錢。一個人,唯有在賺錢的過程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智慧,避免紙上談兵。 三、子女,是否德能配位。 俗話說:“德能配位,福運將至;德不配位,必惹災殃。” 一個人的德行,可以配得上他的位置,那他就會迎來福運。反之,一個人的德行,配不上他所擁有的一切,那他就會招惹來大禍。 傳奇皇帝朱元璋,將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而朱允炆,從小就在深宮當中長大,毫無見識、手腕和能力,一直被三個庸臣影響。 削藩的時候,朱允炆各種不留情面,逼得朱棣不得不發動靖難之役。僅僅三年的時間,朱棣從北平城打到南京城,奪了朱允炆的皇位。 這就是“德不配位”的典型例子。得到了自己守不住的東西,那它就會反噬當事人,讓當事人倒霉。沒有那么大的頭,卻戴那么大的帽子,豈不是自尋死路? 家境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的見識、手腕、能力,以及本事,才是重中之重。有本事的人,哪怕暫時貧窮,未來也能東山再起。 四、子女,是否有讀書的習慣。 有些人會說,我的孩子既沒有開拓的本事,也沒有守成的智慧,難道說,就只能淪為底層人了嗎?不一定。 還有最后一條路,養成讀書的習慣。哪怕是底層人,只要他懂得讀書,還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那他就不會是底層人,再不濟也能成為偽中產。 古人常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底層出身的人,要么在田里邊干活,要么多讀書,考取功名。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這個道理。 在現代社會,也是如此。要么初中畢業后就到工廠干活,要么一直讀到大學,還有更多的選擇,比如說考公、考編、進互聯網大廠、進國企等等。 你想想,無數有錢人都會拿錢買學歷,以此來讓履歷更光鮮亮麗,如果普通人還不讀書,豈不是代代貧窮了嗎?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