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讀的是世界,沏茶,嘗的是生活。終得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天生萬物、天養萬物,一切順其自然就好,人如微塵,盡心盡力就好。 人有七情六欲,有追求,有失敗,有成功,有喜悅,有痛苦,有快樂。 多情的人兒,要學會自勵自勉,自寬自慰。 ![]() 失意的時候,常念念: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心里不平衡的時候常念念:心中若有桃花園,何處不是水云間。 空虛毫無方向的時候,常念念:白絲與紅顏,相去咫尺間。 (莫要再蹉跎了,轉眼就要老啦) ![]() 01.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兩漢·佚名《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 生命短暫,只有百年,卻常常懷著憂慮的心情,思考著長遠的事情。 這句話既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短暫的感慨,也提醒我們要把握當下,享受生活。不要讓長遠的憂慮困擾我們的生活,而是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盡情享受生命的每一個瞬間。 02.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宋·蘇東坡《臨江仙·送錢穆父》 人生艱辛不易,旅途充滿曲折與坎坷,自己也是這漫長旅程中的一員。 蘇東坡在詩中將自己與友人錢穆父視為同路人,表達了與友人一同面對人生挑戰的堅定信念。 03.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宋·黃庭堅《寄黃幾復》 回憶了二人曾一同欣賞春日美景,把酒言歡的時光,如今各自在江湖中飄泊,只能在深夜的雨中對著孤燈思念友人的情景。 這句話既表達了對過去歡聚時光的懷念,也表達了對友情的珍惜和思念。 ![]() 04.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唐·杜秋娘《金縷衣》 不讓時光從指間溜走,不要去追求那些華貴而短暫的物質享受,而要珍惜自己年輕時的美好時光。因為只有在年輕時,我們才能擁有最寶貴的財富——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成就。 05.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唐·羅隱《蜂》 蜜蜂采集了各種花蜜制成甜美的蜂蜜,但這些甜蜜的成果最終是為誰呢?有時也要想想自己,別這么執著。 現羅隱在詩中以蜜蜂為喻,暗示了一些社會現象。當時的社會中,有許多像蜜蜂一樣勤勞的人,他們默默地為社會的繁榮和進步做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努力和成果卻往往被那些不勞而獲的人所竊取。 羅詩中的“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追問,實質上是向那些不勞而獲者提出控訴,對他們進行道德譴責。 ![]() 06.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宋·鄭思肖《寒菊》 詩人堅持民族氣節,決不向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屈服。菊花凋謝后仍系枝頭而不落,在凜冽北風中保持其高潔的形象。 鄭思肖運用了隱喻手法,表達了寧為氣節而死,也不愿屈服于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正氣。 鄭思肖在南宋滅亡后所寫,作為一個愛國詩人,鄭思肖在隱居蘇州一個和尚廟里時,始終沒有忘記故國之痛。他用寒菊這個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將菊花的高潔和傲骨與自己的氣節和操守緊密相連,以此抒發內心深處的感情。 07.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清·納蘭性德《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如果人生的所有經歷都只像初見時那樣美好,那該有多好。這樣,我們就不會像在秋風中看到畫扇上的悲涼詩句一樣,去經歷那些痛苦和離別。 人生若能常保初見之美好,秋風又何須悲畫扇之凋零。愿我們珍視每一刻,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人生沒有如果,盡可能不要留有遺憾。 08.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宋·劉過《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想要折枝桂花,帶壺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遙一番,但始終沒有少年時那種豪邁的意氣。 劉過在安遠樓聚會時,應一位姓黃的歌女之請而作。當時距離他上次登覽安遠樓已經二十年了。在這二十年里,國家的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劉過也從一個熱血的青年變成了一位歷經滄桑的中年人。光陰快逝,在合適的年齡做適當的事情,無怨無悔。 ![]() 09.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每年春天,桃花李花依舊盛開,但每年看花的人卻不同。詩中以花比喻人生的無常和生命的短暫,通過描述看花人的更迭,表達了詩人對時光飛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此句比喻精當,語言精粹,令人警省。詩人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描繪,以微妙的比喻和深情的感慨表達了對生命和時間的感悟。 歲月如流,人海茫茫,花開花落,年年歲歲。我們不能讓時間白白流逝,應該珍惜每一個瞬間,去創造、去愛、去感受每一個春天的美好。” 10.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這首詞是南宋詩人辛棄疾所寫,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沉湎于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腔激情、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千百度”三字極寫尋覓之苦,“千”字從空間著眼,寫尋覓范圍之廣,“千百度”則從時間著眼,寫尋覓歷程之長。“驀然”二字則寫出了發現意中人后的驚喜之情,詩人以含蓄的語言,表現了人物內心的活動。而“燈火闌珊處”則描寫了意中人在燈火零落處的形象,燈火明滅,佳人難再尋覓,詩人以燈火闌珊的描繪,襯托出一個自甘寂寞、獨立不移的人物形象。 尋尋覓覓,可能你想要的東西就在轉角處。 11.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 災禍是無法預料的,有時候看似晴朗的天空,轉眼間可能會烏云密布,風云變幻,預示著不吉之兆。在這里,它暗示了無法預知和避免的災難或不幸。 人生中充滿了變數和未知,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也無法掌控命運。 ![]() 12.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襄公·襄公十一年》 在安全的環境中,也要保持警惕和思考。因為只有提前預見并準備可能的危險,我們才能避免災禍的發生。 這句話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可能是用來警告那些沉溺于安逸生活、忽視潛在危險的人。在古代,一個國家的安危往往取決于其君主的智慧和領導能力,而居安思危則是一種睿智的領導理念。即使國家和平繁榮,也不能忽視可能威脅到國家安全的因素。 13. 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 ——史記《傳·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以精煉的詞句揭示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其中的“白駒”指的是白色的駿馬,而“過隙”則是形容駿馬快速地奔跑,一閃而過。這個比喻形象地表達了時間的無情和人生的短暫,讓人感受到人生的匆匆忙忙,轉瞬即逝。 《史記》是司馬遷對歷代王朝興衰的描繪,也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厚總結。這句詩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更加凸顯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也表達了我們應該珍惜時間、珍愛生命,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價值。 ![]() 14.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每個人親身經歷的事情,只有自己最清楚,無法為外人所知。就像一個人喝水一樣,冷暖的感覺是自身的感覺,他人無法體會。 這句話揭示了人生的獨特性和個體性,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和情感感受,這是無法被他人完全理解和分享的。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他們自己的,他們必須自己面對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自己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15. 運去黃金失色,時來鐵也生光。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一》 即使原本是普通的黃金,失去好的時機,也會失去其璀璨的光色;但當好運到來時,即使是鐵也能發出獨特的光輝。 這詩句實際是在描述人生中運勢的重要性。黃金與鐵在此可能被用作代表事物的比喻,黃金代表了美好的、價值高的事物,而鐵則代表了平凡的、價值不高的事物。當好的時機到來時,即使是最普通的事物也可能煥發出其獨特的價值,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馮夢龍所處的是明朝時期,那是一個文化繁榮,但也充斥著社會矛盾、民生艱辛的時代。他的作品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對于運勢、命運的理解和追求。這兩句詩在寫作背景中,既體現了他對世態人生的深深觀察,也體現了他對人性的積極引導,給人帶來希望的鼓舞。 16. 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如果天有感情,那么它也會因承受太多而變老。 這句詩充滿了詩人對于人生的獨特理解,以及對于人性的深度洞察。它表達的是,無論是人還是神,只要有感情,就會受到傷害,甚至會老去。這是一種超越了生死,直指宇宙的深深哀愁,展現了詩人對于命運無法逃避的無奈和悲涼。 李賀在借金銅仙人辭漢的典故抒發自己的感概。金銅仙人是漢武帝時期的鑄造物,李賀用它比喻人生的短暫和無常。 ![]() 17. 福生于隱約,而禍生于得意。 ——漢·劉向《說苑·敬慎》 福氣來自于謹慎的行為,而災禍則往往產生于自滿和得意。 這句話的智慧在于它揭示了人性的一個常見陷阱——當我們順利或者成功時,往往容易得意忘形,忽視了潛在的危險。正如一句常見的成語所說,“驕兵必敗”,當我們過于自滿和驕傲時,就容易失去警惕和謙虛,導致最后的失敗。 另一方面,“福生于隱約”告訴我們,當我們保持謹慎和警惕,不驕不躁,我們就有可能避開潛在的危險,從而在生活中找到平安和幸福。這種謹慎和謙虛的態度,是我們在面對生活的起伏時,所應保持的智慧。 18. 白絲與紅顏,相去咫尺間。 ——唐代邵謁詩《覽鏡》 “白絲”與“紅顏”在詩中代表了時間的兩個極端。白絲,常常被用來象征老年或時間的流逝,而紅顏則代表了青春和美麗。這兩句詩形象地描繪了時間的無情,從青春的美麗到衰老的悲哀,這個過程只在瞬息之間。 ![]() 19. 生直作百歲翁,亦是萬古一瞬中。 ——唐·杜牧《池州送孟遲先輩》 人生短暫,即便一個人能活到一百歲,相對于悠悠歷史的長河,也只是一瞬間而已。這個觀點是杜牧在感嘆人生的短暫,并以此映射出歷史的浩瀚與永恒。 20. 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 ——宋·蘇軾《病中游祖塔院》 病痛或許是上天的一種恩賜,它讓人有機會得到閑適與寧靜。對于常年忙碌的蘇軾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寶貴的生活體驗。病痛讓人有了理由放下世俗的繁忙,去享受一份清閑的時光。這種清閑并非空虛無聊,而是對生活的另一種理解和領悟。 ![]()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不妥,聯系立即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