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詩的開頭(一) 作者/劍石 元人陶宗儀在他的《南村輟耕錄》中提出:“作樂府亦有法:曰鳳頭、豬肚、豹尾。”按今天的理解就是,詩文的開頭要精彩,中間要厚實,結尾要有力。多年來,寫作圈兒一直把它當作圭臬。 一首詩當然要通篇完美,但把開頭寫成“鳳頭”,卻是一個重點所在。一首詩總是從開頭寫起的,而這個開頭,最怕又實又直,平淡無奇。如果能開個“鳳頭”,讀者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急切地想看下文,甚至再后邊有兩句寫得弱些,也會覺得文章總是有起有伏而不太影響他們繼續閱讀。如果開頭寫不好,讀者會認為你水平低,把你的詩棄置一邊。相信大家都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一般說來,詩歌開頭的寫法,跟普通文章沒什么太大的區別,類型也差不多,如統領全篇、引人注意、發人深省,等等。但詩歌是種依賴于感性表現的藝術,所以跟普通文章的開頭又有所不同。如果你嘗試運用以下開頭方法,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精妙開頭,引人閱讀。詩人楊克有首《在東莞遇到一小塊稻田》(節選): 廠房的腳趾縫 矮腳稻 拼命抱住最后一些土 它的根苗 疲憊地張著 憤怒的手 想從泥水里 摳出鳥聲和蟲鳴 從一片亮汪汪的陽光里 我看見禾葉 聳起的脊背 一株株稻穗在拔節 谷粒灌漿 在夏風里微笑著 跟我交談…… 在經濟發達的東莞,能在林立般的廠房之間,看到一小塊稻田,確實令人驚奇。但怎么才能更好地寫出這種驚奇呢?大有文章。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從這塊稻田被夾在廠房之間的情景出發,把它比作夾在“腳趾縫”里,可謂貼切又新奇,一下子就使讀者感奮不已。這樣,即使第二節稍弱了些,讀者也會滿含期待地地讀下去,直到品讀出這片稻子“在夏風里微笑著∕跟我交談”的意境和趣味。 強力狀物,借以抒情。詩歌總是借助具體的事物抒發感情,所以,一開頭必須對借用的事物進行詳細的展現,以給人強烈的感性印象,從而為后邊的情感“起飛”打好基礎。以前講過的馬維駒的《心懷愧疚》第一節就是這樣。這里再看劉書彬的《有些愛,我尚不如一棵麥子》(節選): 把泥土當作最初的家 麥子,遠比我懂得生活 它們以細小的根系與土地溝通 以單薄的葉子與陽光交流 締造飽滿的籽粒 是它們最拿手的小秘密…… 把歡樂從根部升起 用心裁剪春風 剪成自己的摸樣 大膽分蘗,分孽出奇幻的夢境 肆意地拔節,青春摸樣芊芊而立 抽佳句一樣的穗,揚碎玉一樣的花 揮灑一腔濃濃的情素 一陣浪漫的灌漿 賦有了沉甸甸的詩意…… 每一份執著與依戀 都是我今生所不能及的情懷 它們列隊的英姿 遵循田園法則 在一條繁榮的路上向前 它們沉醉的樣子 像極了我的鄉親 此詩的標題已點明要借助麥子抒發自己的情懷,所以一開頭就對麥子進行了具體的描狀,“它們以細小的根系與土地溝通∕以單薄的葉子與陽光交流∕締造飽滿的籽粒∕是它們最拿手的小秘密”,如此惟肖惟妙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麥子對待自己生命的基本態度。有了這一節的優秀起始,后邊的多方面展現,就有了扎實的引領和基礎,所以最后抒發出“我今生所不能及的情懷”,使人感到既合理又流暢。 由此可知,有些開頭,雖然沒有多么深刻,卻是由低向高這種進程的遒勁筆法。 創造意象,統領全篇。前兩例的開頭也都創造了意象,但都是單獨意象。而這種手法講的是創造一個中心意象。中心意象的好處,不僅是增強詩味,還能貫穿全篇,使作品更加集中統一。請看河北詩人代紅杰的《寫詩的鳥》: 聽到一只鳥叫。我認可它是在寫詩 不巧舌如簧,兩聲啼鳴間隔數秒。停頓像是思考 它只動用字典里奇妙的幾個字,卻讓我學不成 叫一聲,停頓幾秒。像是卻步 像是對語言的敬重,像是對語言運用者的警醒 它又叫了——“像是沉浸在詩歌的微光里執迷不悟” 鳥叫是非常好聽的,稍微費點勁,惟肖惟妙地加以描狀也能寫出好詩。但作者開篇出奇,把鳥叫說成“它是在寫詩”,一下子代替并拔高了原物原聲,順勢激活了全篇。所以,后邊的一系列抒寫,既極富節奏,又風趣十足,讓人讀起來心曠神怡。 本欄編輯||海底月 聲明||非商業行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僅為創作者提供參考和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