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草書千字文字帖中蘊含的“古法”可以從以下幾個關鍵方面來闡述: 1. 筆法的古法傳承 繼承“二王”遺風 :智永作為王羲之的后代,其筆法直接承襲了“二王”體系,尤其是王羲之草書的靈動與王獻之草書的峻拔。在《真草千字文》中,可以觀察到古法中的中鋒行筆、側鋒取勢、提按轉折等技巧被嫻熟運用,筆畫飽滿而不失飄逸,體現出“二王”書法的神韻。 側筆凌空與左右轉筆 :文中提到的“側筆凌空取勢,左右轉筆行進”正是古法中典型的運筆方式。側筆凌空意味著起筆時筆尖離開紙面,利用手腕的靈活轉動和力量控制,形成筆畫的起勢;左右轉筆則是在行筆過程中,通過筆鋒左右擺動,實現線條的連續轉折與連帶,保持筆勢的連貫與節奏感。 2. 結體與章法的古法原則 字形規范與草法嚴謹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雖然為草書,但字形結構嚴謹,草法準確,即使在簡化、連筆之處也保持了字形的基本特征,不至混淆,符合古法對草書“草而能識”的要求,同時保持了書寫的清晰度和秩序感。 章法布局的和諧統一 :智永在整篇作品中精心安排字距、行距,使得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既有疏密對比,又有氣脈相連,呈現出行氣暢達、整體和諧的視覺效果,這與古法強調的章法布局要“氣韻生動”、“布白均勻”等原則相吻合。 3. 墨法與筆勢的古法表現 墨色變化與筆力展現 :智永在《真草千字文》中通過墨色的濃淡干濕變化,以及筆力的輕重緩急控制,賦予筆畫以豐富的質感和生命力,體現了古法中對墨法層次感和筆力變化的重視。 八面出鋒與空間營造 :智永草書的筆畫在空間上展現出多角度的變化,仿佛筆尖能在各個方向自由揮灑,形成空間的立體感,這與古法中追求“八面出鋒”、構建書法空間立體感的理念相一致。 4. 文化與精神層面的古法延續 : 家學文化的傳承 :智永通過書寫《千字文》八百多遍并分贈,旨在廣泛傳播王氏家族的書法傳統,這種對家學文化的堅守與推廣,體現了古法中對于師承關系、家學淵源的尊重。 士人精神的體現 :智永雖為僧人,但其書法作品中蘊含的文人士大夫那種寄情翰墨、追求雅致的精神風貌,與古法中倡導的書法與個人修養、精神境界相融合的傳統觀念相契合。 總結來說,智永《真草書千字文》字帖不僅在筆法、結體、章法、墨法等技法層面忠實繼承并展現了古法,而且在文化傳承與精神內核上深度契合古代書法的藝術理念與人文精神,是一部全面體現古法精神的書法經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