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由無數的因果構成。 出生的時候,我們的父母是誰,這是我們的因果;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誰,碰到什么事,這是我們的因果; 努力了,能不能得償所愿,是否取得成功,這是我們的因果;性格如何,有什么樣的命運,前途好不好,這也是我們的因果。 既然說因果如此重要,那什么是因果呢?就是“前因后果”。有“一加一”的因,自然就會有“等于二”的果。 你的命足夠硬,這是因,你可以逢兇化吉,這就是果。因果之間,從來都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 當你完全看透了這幾個因果,你就不會再痛苦了。 一、“出身”的因果。 從古至今,有很多人抱怨,為什么我要誕生在貧窮的家庭,而沒有誕生在富貴的家庭?人與人之間,為什么“出身”的差距會如此之大? 對此,作家梁曉聲在《人世間》寫過這樣一段話: “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端什么碗,吃什么飯,經歷什么事,什么時候和誰結婚,都是定數。別太難為自己,順其自然就好,人生的劇本,你早在天堂就看過了,你之所以選擇這個劇本是因為,這一生中有你認為值得的地方。” 我們之所以出生在這個家庭,就是因為我們跟這個家庭,以及這個家庭的父母有緣分。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窮也好,富也罷,都是命中注定的定數。一開始的出身無法改變,可后續的成長,是能夠改變的。關鍵,還是要看我們自己。 不要抱怨出生在貧窮的家庭當中,也不要抱怨人世間差距極大。一切,都是老天最好的安排。怨天尤人,逆天而行,不是明智之舉。 二、“成敗”的因果。 上文談到,我們無法選擇出身,卻可以在成長的過程中,盡量改變自己的命運。問題是,每個人都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嗎? 這是誰都無法保證的。首先,人之性格不同,所選擇的道路不一樣;其次,每個人的天賦、才華,都有不同的偏向,自然會有不同的遭遇。 舉個例子。在東漢末年,像劉備這樣織席販履的寒門子弟多得去了,為什么就劉備成功了,可以跟曹操、孫權三分天下,而其他人都失敗了? 因為劉備很有人格魅力,懂得拉攏人心,自然“得道者多助”。這種人格魅力,就是“因”,劉備最終可以白手起家,這就是“果”。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性格決定命運。我們不妨想想,自己有什么樣的性格,這一生的軌跡,是否都跟性格的導向有關?答案是肯定的。 內向的人,有他們鮮明的選擇;外向的人,有他們自己的道路;老實的人,有他們特殊的人生;奸詐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方向。這就是所謂的“同人不同命”。 三、“緣分”的因果。 談到因果,就不得不談到“緣分”。緣分這種東西,其實是很玄乎的,你會遇到誰,或者不會遇到誰,你根本就不知道,完全只能隨緣。 你是學生,希望考上985,遇到極其優秀的同齡人。不幸的是,你沒考上985,只考上了普通的二本,遇到了還算不錯的同齡人。 畢業后,你希望考公考編,進入到編制內。不幸的是,你沒考上編制內,只能在私企干活,所遇到的,都是這家公司的職員。 工作的過程中,你遇到了喜歡的異性,就想跟他談戀愛結婚。但你和他有緣無分,依舊無法在一起。兜兜轉轉,竟然跟其他的異性結婚了。 這,就是“出人意料”的緣分。你所希望的,跟你遇到的,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佛家談到的“求不得”,乃是人生八苦之一。 命中的緣分,早就已經注定了,只是我們這些局內人不知道而已。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這個道理。 四、“壽元”的因果。 只要是人,都會害怕死亡。以至于無數人都期望,自己可以長命百歲,健健康康,順遂到老。 期望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外一回事。生死不可避免,影響壽元的,究竟是什么呢?就兩個字,氣數。 對于氣數,哪怕我們再怎么不相信,它也是存在的。氣數的本質,不是什么奇奇怪怪的東西,而是萬事萬物的“周期”。 春夏秋冬的變化,就是氣數的變化。春天生機勃勃,夏天草木旺盛,秋天悲涼蕭瑟,冬天一片寂滅。從生到死,從榮到枯,從盛到衰,這就是氣數的一個輪回。 隨著冬天散去,春天還會到來。就跟人類一樣,舊一代人離開了,新一代人就會誕生。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壽元如何,皆是氣數使然。時來天地皆同力,運氣英雄不自由。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