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櫻和青黛2024年原創第22篇。 ![]() 自從我決定重啟自媒體之路后,就開始認真對待這件事情,也開啟了閱讀與寫作的模式。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素人小白,雖然幾年前一直保持一周更新二次的頻率,目前還是一個小小號,所以我總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寫作技能和小白。 也許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所以我發現公眾號沒有做好,可能與這兩個原因有關系。 第一:衡量一篇文章是不是有價值,有沒有傳播度,決定者是讀者。 第二,我的創作和寫作方法不對。 閱讀其他優質公眾號文章的時候,拿書評來打比方,同樣的一本書我也寫過書評,可優質公眾號和我寫出來的書評為什么在閱讀量和傳播效果方面不同呢?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有的文友建議拆文,原來也是去發現自己與優秀創作者之間的差距。 比如我閱讀優質公眾號上發布的《白鹿原》書評,和我寫的書評所呈現的世界是不同的。雖然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但卻不是解釋我的書評存在問題的原因。 陳忠實與路遙來自于秦嶺大地,他們也是朋友,這兩位作家都寫出了好作品,也前后獲得了茅盾文學獎。 這本書我也寫過書評,讀完優質大號寫的書評后,我發現無論是思考方面還有寫作方法和我是不同的。我的書評就是老老實實寫我讀完這本書后的感想,沒有擴散思維,而大號的書評除了有擴散思維還有引申。 自媒體的創作看來不是一個依靠勤奮和埋頭創作就能夠解決的問題,它離不開思考,也離不開技巧。 讀者閱讀我創作的文章能收獲什么?還是因為我喜歡文字就抒發自己的情感,然后要想得到讀者的認同和喜歡?如果是后者的話,那么我的創作理念是有問題的,如果我僅僅只想記錄自己的所得,那自然是創作不出好的作品的。 看來公眾號的創作,也許從來不是自己的事情。 我今天寫的這篇文章算是對自己從事公眾號的一個總結。我也認為在未來公眾號的創作中,我會走得更遠,看到更多,但同時目前我所創作公眾號的文章是缺少力度的,而這個力度,需要用時間和思考去彌補。 今天也遇到了這樣一個提問,話題是:“勤奮與努力有用嗎?”依我個人所走的自媒體成長之路的經驗來看,勤奮與努力肯定有用。如果不是勤奮和努力,我也不會發現我在創作中存在的問題。 但是勤奮與努力并不是改變與得到的主要因素,變得更好離不開知識的積累。 所幸遇到互聯網,選擇了自媒體,也選擇了自媒體這個行業,才有了慢慢成長和變好的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