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論核算法 模切機模切壓力轉換為線壓后,壓力值與鋼刀和鋼線的總長度、有用線壓以及承壓資料的特性有關。現行通用的核算公式為: P=K×L×F P-模切壓力(N) K-批改系數(一般取1.3) L-模切版上鋼刀或鋼線的總長度(mm) F-鋼刀或鋼線的有用線壓(N/mm) 但在實踐出產中,因為資料和環境的不一樣致使資料的松緊度、厚度、纖維方向等物理參數各不一樣,模切壓力都會發生改變;別的,因為加工條件的改變會致使鋼刀和鋼線的磨損,形成鋼刀和鋼線的有用線壓發生改變,而在核算中一直默許鋼刀與鋼線作業在最佳有用線壓值狀態下,這便形成了理論核算值的差錯。此外,因為模切版制作進程中致使的模切版不完全水平,過橋高度加工精度差錯致使的鋼刀和鋼線的裝置高度不一樣都降低了該公式的實踐運用性能。所以,該公式并不能用于一切模切版壓力的斷定。 可是,該公式關于新出產任務加工進程仍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起到節約印張和維護模切版的效果。該公式最大的實踐價值就在于初度壓力合理規模的斷定,在新模切版運用前,能夠依據公式所需求的參數值核算出該模切版初度運用所能接受的合理理論壓力值,而不是模切版的合理實踐壓力值。由此公式能夠看出,模切壓力的測算與承壓物之間首要是經過批改系數來平衡的,可是每次都運用一樣的批改系數會致使承壓資料改變所致使的區別。 2 試切法 除了核算法之外,試切法也是斷定模切壓力的一種簡潔辦法,它實踐上是運用實驗性的進程來斷定某種盒形的模切壓力。這種辦法對初度加工的商品的壓力斷定有很大的協助。試切法憑仗操作者的經歷,對新的加工商品進行模切壓力的估量,在找到一個參照后,逐步相應添加模切壓力,直到模切樣張的模切線有2/3被堵截,這個進程稱為初壓。在初壓值斷定后能夠依據承壓資料的特性進行3~5t的壓力遞加,在90%以上的鋼刀和鋼線完成正常模切后,再以0.1~0.3t的壓力遞加,直至模切盒型能夠正常別離,這個進程稱為精壓。 這種辦法對比耗時、耗力,對操作者的需求很高,若是初壓壓力過大很簡單形成模切版的損壞,若是壓力太小需求重復實驗才干到達額定值,然后降低了出產功率。可是一旦得到了合理的壓力值,這個值對今后的再次加工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大概將其逐個記錄下來,以便下次運用。可是跟著模切版的磨損程度不一樣,有用線壓發生了改變,致使實踐模切壓力值的改變,一般要不斷批改標示的實踐模切壓力才干滿意今后的運用。 有人以為核算法底子就不能靠近出產,簡直成了食之無謂棄之可惜的“雞肋”。如今工廠也遍及選用試切法來取得新商品的合理壓力值,若是將這兩者結合起來運用,將會給實踐出產帶來必定的經濟效益。 3 綜合法 核算法能夠得到初度壓力的理論壓力值,試切法能夠得到實踐壓力值,若是能夠運用試切法得到的合理實踐值來反推核算法中的批改系數,那么就能夠得到這類模切版對該類資料的批改系數。批改系數是一個可變值,首要用來補償不一樣資料之間的區別和平藥品、平壓平模切機模切版加工精度之間的差錯,能夠經過對同一資料實踐出產的數據對該資料的批改系數進行更為精確的斷定,這樣就能夠曉得在新商品模切時初度大概運用多大的壓力能夠更挨近合理實踐壓力值。 測驗辦法如下:假定初度模切克重為300g/m2的白卡紙,已知該模切版上的鋼刀總長為1600cm,鋼線總長為1810cm,所運用鋼刀的有用線壓為45N/mm,鋼線的有用線壓為40N/m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