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華說過,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生活。 我們所認為的“朋友”,絕大多數都是生命中的過客、陌生人,基本上都沒啥感情,只要分開一段時間,就各走各路,再也不會聯系了。 年輕的時候,之所以會在乎“朋友”,就是不想成為異類,也不想沒有面子。群來群往,內心才踏實。獨來獨往,未免就會心生膽怯。 在群來群往的過程中,我們見識過人心的險惡,也明白了不少事,閱歷得以提升,就會逐漸擺脫群體,活成孤獨的模樣。 特別是中年人,已經不再熱衷于社交了,反而喜歡獨來獨往、離群索居的生活。 混到中年,既沒有朋友,也沒有聚會,更沒有社交,多半都是這幾類人。 一、討厭人情世故的人。 一談到“人情世故”,你會有什么感覺?絕大多數人都會感覺到特別麻煩。 跟外人相處,既要思考如何說話,也要考慮如何奉承、討好,更要提防別人的傷害,整天都活在了“內耗”當中。 對于內耗,每個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超過了一定的限度,終究會崩潰。心態崩潰的人們,就會思考,自己真的適合人情世故嗎? 相信我們會得出一個答案,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既沒有什么城府,也沒有什么心計,根本就不適合人情世故。 既然不適合,那不妨減少毫無意義的社交。對于單位的同事、領導,不再討好;對于飯局酒局,不再參與;對于虛偽的朋友,不再放在心上。 從拋棄人情世故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將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原來,簡簡單單的日子,也是如此滋潤、美好的。 二、回歸家庭的人。 有人提出過一個觀點:不論這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有多討厭家庭的束縛,而向往外邊的世界,總有一天,他都會回歸到家庭當中,覺得還是家人最好。 二三十歲的時候,為什么我們會向往外邊的世界,而討厭家庭? 在那時候的我們看來,外邊的世界多姿多彩,外邊的社交特別有趣,而家里邊的一切都特別無聊、平淡,讓人提不起任何的興趣。 結婚生子之后,我們的觀念會產生一定的動搖,內心逐漸不再向往外邊的花花世界,而是安于過好當下的小日子。 等我們過了四十歲,觀念已經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從向往外邊的世界,到向往家庭的生活。一家人平靜地過好每一天,才是真正的人間值得,歲月靜好。 男人也好,女人也罷,一開始再怎么不甘于家庭的平淡、寂寞,最終也會愛上這種平淡、寂寞。我一直認為,生活的經歷,不會讓人向外尋,只會讓人向內求。 三、看透社交潛規則的人。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真的是單純的感情關系嗎?如果我們還相信感情,說明我們還是太天真了。 從古至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感情關系,而是復雜的金錢、利益關系。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就是這個道理。 你對某個朋友掏心掏肺,這個朋友一看到你倒霉,或者破產了,就會立馬遠離你,而不會對你有任何的留戀。 尤其是生意場的朋友,有利益,大家就坐一起吃飯喝酒,好不快活;沒利益,大家就各種推脫,還有可能裝成不認識對方的樣子。 《增廣賢文》有言:“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span> 貧窮的人,哪怕住在鬧市當中,也不會有人找到他。有錢的人,哪怕住在深山老林,也總有人登門拜訪。感情,永遠都是假的;利益,才是社交的本質。 四、享受獨處、瀟灑、自在的人。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一群人有一群人的孤獨,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狂歡。” 一群人在一起,除了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就沒有其他的事兒可做了。一個人生活,想做啥就做啥,不僅輕松愉快,還瀟灑自在。 人生在世,所求的,不就是“瀟灑”二字嗎?要想做到瀟灑,不一定需要有錢有勢,只需要做到獨處,享受獨來獨往的時光,就可以了。 《西江月》中有言:“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span> 意思是,自己唱歌自己喝酒,無拘無束地活著。不用計較所謂的成敗得失,不用在乎所謂的世俗貧富,當我們活在當下,享受當下,自然心如朝陽,無謂悲傷。 真正的瀟灑,不一定是成為和尚、隱士?;蛟S,勇敢地追求獨來獨往的人生,就是最大的成熟,以及瀟灑了。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