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比鄰 如孩子,前天媽媽打你了,不是打得最狠的一次,卻是媽媽最生氣最無奈的一次,直到今天我還對自己的教育方法耿耿于懷,對你的成長又牽掛又擔憂。每次對你的打罵,我并不是表面上看起來下手那么決絕,其實我都在問自己:我這是在教育孩子,還是借父母名義恐嚇孩子,我這樣會對你幼小心靈留下陰影嗎?在打你之前,媽媽不是沒有“先禮后兵”。 那天,鄰居阿姨帶著倆兄弟兒子回家,弟弟一看到我們家門敞開著,馬上飛奔我們家,就在他即將踏入我們家的時候,你馬上把門狠狠關上。這已經很多次了,我不知道你是不喜歡鄰居弟弟,還是喜歡這樣逗他。每一次媽媽都會批評你:第一、這樣待客非常不禮貌,弟弟很喜歡我們家的姐妹倆,每次你們去他家門口,弟弟都會高興地叫他媽媽給你們開門,鄰居一家對你們姐妹也很好,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會和你們分享;第二、你這樣對弟弟太危險了,萬一夾到弟弟的手怎么辦?萬一弟弟被門碰倒了怎么辦?批評完后,你打開門,弟弟要跑過來,被他媽媽拉回家,我也跟著出去。阿姨回頭,第一次那么生氣地說:“我這么大,從來沒有見過你這樣的孩子!” 我瞬間覺得非常無地自容,是我教女無方。我狠狠地把你拉進來,吼著你:“為什么無數次告訴你不能這樣,你都不改;我好好地和你說過無數次,以為你會改,結果你不下五次這樣,你今天逼我動手!”說完,我去拿細竹條,把你推到門口,對你說:“說'媽媽,我要進來’”。然后我狠狠關上門-開門-關門,我連續開關三次后,繼續吼道“這樣好嗎?這樣對人禮貌嗎?媽媽跟你學的!”你沒有說話,一直哭一直哭,我想你可能是被我嚇到了,也有可能知錯了,我的竹條往你的小腿上掃過一次,你尖叫一聲哭起來。我把你拉進屋站墻角,起初你還不站,爺爺在旁邊,你有恃無恐,好在爺爺從來不會插手,但是我能看出他的心疼。爺爺給你擦拭淚水汗水,整理頭發,你居然和爺爺笑起來,甚至要跟爺爺上樓,“誰叫你動的?!”我又把你拉回恐懼。 爺爺看不下去,要上樓,你開始尖叫著:“爺爺你不要走,爺爺你不要走......”我知道,這刻的我對于你就是噩夢。爺爺只好留下來陪你。過一會兒,奶奶也回來,你看到奶奶的瞬間“嗚嗚嗚”大哭,奶奶問你怎么了,你也不回答,我說:“你跟你奶奶說說你的委屈!”你沒有說話,根據你最近的表現,奶奶一下子知道肯定是你又不講道理,也跟著批評你最近幾次的錯誤。沒有得到保護的你安靜了,很失望吧! 站了十幾分鐘左右,媽媽的火氣消下去了,你也安靜了,我想懲罰夠了,把你的膿包打開了,切干凈了,適時該給你包扎回去了。“好了,下次不能再這樣對弟弟了,如果有下次,我二話不說就直接打。媽媽再相信你一次,相信你以后不會了”你突然眼睛掠過一絲光亮,壓抑的小臉舒展開了:“嗯!” 那天晚上,其實媽媽心里不好受,跟你爸爸說,問他意見,他說“該教育還是得教育。”你爸爸一向內斂,喜怒愛恨不輕易表達,忍耐心超乎常人,同時也是非常舍不得打罵孩子,我不知道他的這句教育是否包括可以打可以罵? 這兩天鄰居阿姨的家門經常關著,可能也是不想兩家孩子一起玩,這樣也好,緩緩氣氛。我深知鄰居是個好媽媽、好阿姨,我們也沒有多大的恩怨,都是孩子的事,相信哪一天,我們會重新好起來。今天你奶奶帶妹妹在小區玩,碰到阿姨帶著小兒子也在小區玩,兩個孩子見面高興得不得了,阿姨說:“這件事怪大人,發生這么多次了還在發生,是大人沒制止孩子”。奶奶和她解釋了,也不知道鄰居阿姨信不信。換成我是她,也許不相信吧。 畢淑敏說過,孩子,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為久遠而悠長。因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天下的父母打孩子的心情都是一樣的。 孩子,希望這些經歷不要給你帶去心理陰影,只是媽媽很無奈采取的下下策,希望能幫你快快成長,成為一個懂禮貌、懂道理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