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0 21:25:33 來源: 兵事網 王明是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左”傾冒險主義和抗日戰爭時期右傾投降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以他為代表的“左”右傾錯誤曾經給中國革命帶來嚴重危害。他的一生,可謂是大起大落。他在還不到20周歲的時候成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且迅速于黨內掌握實權,然而也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其于斗爭中失敗,像是流星一般泯滅于歷史星空當中。但是,盡管王明也曾為革命事業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觀其一生,可謂是“過”遠遠大于“功”。 王明,原名陳紹禹,一九零四年出生在安徽省六安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不但通曉白話文、文言文,在英語方面也是有著獨到的造詣。一九二五年,五卅運動爆發之后,王明作為學生領袖正式登上了中國政治舞臺。在五卅運動期間,王明憑借他善辯的天賦,吸引到了很多的追隨者,其中便有之后赫赫有名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 一九二五年秋,王明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被編入俄文班,列寧主義課的教員是年僅24歲的中山大學副校長米夫,由于王明在列寧主義課上表現積極,得到了米夫的好感跟看重。在米夫的提攜之下,王明組建起了一支以正統布爾什維克自居的宗派小團體,且馬上對當時的中共代表團發動攻擊。 一九二九年,王明結束了在中山大學三年半的學習和工作,被共產國際東方部派回國內。中央在那時候提出希望王明去蘇區根據地工作,不過王明并不愿意,一是因為在蘇區工作很危險,需要時刻面對刀光劍影,而則是因為王明一心一意相當領袖,去蘇區難以實現。后中央按照慣例令其到《紅旗》任編輯,不過王明卻是一直拖拖拉拉不愿就任,甚至還跟共產國際進行了反映。不過,米夫對其表示要沉住氣,靜待事態變化。因此,等到“立三路線”路線提出以后,米夫等人便找到了反擊的機會。在共產國際的反對下,李立三、向忠發等領導人馬上遭到了罷黜。 一九三零年九月召開的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中,批判了“立三路線”對中國革命形勢的極“左”估計,停止了組織全國武裝暴動和集中全國紅軍進攻中心城市的計劃,恢復了黨、團、工會的獨立組織和日常工作,結束了“立三路線”。然而,1930年10月,共產國際發出了《共產國際執委給中共中央關于立三路線問題的信》(國際十月來信),該信在指責立三錯誤是路線錯誤的同時,也批評六屆三中全會犯了“調和錯誤”,從而造成了黨共中內領導層的新危機,也成為王明上臺奪取黨的領導權力的契機。 一九三一年一月七日,米夫一手策劃跟操縱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于上海武定路修德坊6號秘密召開了。展開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便是扶持王明進入領導班子,且在政治上確保共產國際有著絕對的領導地位。就這樣,在米夫的操作下,一個連中央委員都還不是的青年學生,躍居領導高位。 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向忠發被捕叛變后,中共中央的工作都由王明主持,王明成了中共中央最高領導人。這時,共產國際也需要中共派一個負責人去莫斯科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且參加共產國際的領導工作。于是,經共產國際批準,王明決定離開國內,再次去蘇聯。 一九三五年七月,在共產國際“七大”召開之前,王明主持中共代表團召開了數天會議,接著他根據共產國際的精神跟中共代表團討論意見,執筆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也就是《八一宣言》)。明確把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為黨的中心任務,從而為中國共產黨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指明了方向。 一九三七年七月,全面抗戰爆發以后,為了讓中國拖住日本,不使其有力量進攻蘇聯。蘇聯認為國共合作最重要的是促使蔣介石堅持抗日,因此,王明便在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問題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讓步,幻想把蔣介石留在統一戰線內,進而拖住日本北進的步伐,防止蘇聯腹背受敵。 一九四二年的延安整風運動中,王明受到了嚴厲批評。一九四五年四月中共中央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作出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徹底宣判了曾統治黨4年之久、影響黨達14年之久的王明“左”右傾錯誤路線的死刑。 毛主席曾經這般評價王明:他是考慮別人的事情考慮得多,考慮自己的事情考慮得少。這或許是對王明最好的注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