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韌帶股骨附著端的斷面為半圓形,前界直,凸緣朝向后方。在膝伸位,附著面的長軸近于垂直。脛骨附著端的斷面近似于三角形,其底朝前,尖向后方。 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前方內側,與外側半月板的前角愈著,斜向后上方外側,纖維呈扇形附著于股骨外側髁的內側。平均長度31~38mm,中間部分平均寬度為10~12mm,橫截面近似卵圓形,平均面積女性和男性分別為36mm2和44mm2。韌帶在距脛骨止點10~12mm處逐漸散開,在脛骨止點上形成相當于中點橫截面積3倍以上的附著面。在矢狀面上ACL與股骨夾角30°,與脛骨夾角50°,在冠狀面上與股骨夾角21°。 前交叉韌帶1、前交叉韌帶斷裂是最常見的膝關節(jié)損傷,常規(guī)治療手段為關節(jié)鏡下ACL重建術。隨著ACL重建術的廣泛開展,手術例數逐年增加,術后并發(fā)癥也在逐漸增多。ACL重建術后多種并發(fā)癥均可表現為滑膜增厚,而最常見并發(fā)癥為術后感染及關節(jié)粘連。MRI是公認的ACL重建術后隨訪觀察最好的影像學手段,可清晰顯示關節(jié)內軟組織改變 2、ACL重建術后滑膜增厚病變包括關節(jié)感染和關節(jié)粘連。其中關節(jié)感染MRI表現為滑膜彌漫性明顯增厚,關節(jié)腔可見中至大量積液,部分患者出現軟組織不同程度腫脹;股骨遠端及脛骨近端骨髓水腫;ACL假體纖維連續(xù),關節(jié)粘連MRI征象除滑膜增厚外,部分增厚滑膜內還可見條帶狀短T2信號,累及部位包括髕上囊、髕下脂肪墊、內外側隱窩及髁間窩,關節(jié)腔內無或僅見少量積液,ACL假體均連續(xù)。 后交叉韌帶1、后交叉韌帶(PCL)止點撕脫骨折是臨床常見的脛骨近端骨折,骨折塊復位不佳將發(fā)生骨折不愈合及PCL松弛或功能不全,最終影響膝關節(jié)功能。對于改良的Meyers-McKeever分型中不可復位的Ⅱ、Ⅲ、Ⅳ型多采用手術治療骨折塊固定的方法大體可分為關節(jié)鏡下固定和切開復位固定。其中關節(jié)鏡下固定方式有金屬螺釘、縫線和帶線錨釘,切開復位固定方式包括經后內側切口用螺釘、錨釘和鋼絲等固定。 2、大多數學者認為PCL止點骨折Ⅰ型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療可取得滿意療效,而對于不可復位的Ⅱ、Ⅲ、Ⅳ型骨折多采用手術治療[1]。常用的手術固定材料有金屬螺釘、縫線、鋼絲和帶線錨釘。傳統的膝關節(jié)后正中S形切口治療PCL止點骨折需要分離或切斷部分腓腸肌內側頭,術后易出現腓腸肌無力。另外,為了清晰顯露PCL止點,該入路損傷血管、神經的風險較高。對于大的撕脫骨折塊,采用螺釘固定是一個可靠的方法;而對于小的撕脫骨折塊或粉碎骨折塊,則可能引起骨折塊再碎裂和固定不牢。鋼絲固定操作簡單、固定牢靠,但鋼絲易發(fā)生金屬疲勞斷裂,增加二次取出的風險。 3、通過比較研究,發(fā)現關節(jié)鏡下縫線固定和后內側小切口錨釘固定治療PCL止點撕脫骨折均能獲得安全有效的手術效果,并且兩者在骨折愈合、膝關節(jié)松弛度、關節(jié)活動度和Lysholm評分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以下課件轉自“百度文庫”,作者:鄭卓肇(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 特別聲明【本微信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音樂欣賞
|
|
來自: 凱風自南zzk > 《創(chuàng)傷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