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為人處世上更應低調,人上不傲,人下不卑,人前不炫,才是最頂級的自律。 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里,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地生活著,追求著自己的夢想與目標。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人會走在我們的前面,有些人則落在了后面。 然而,無論身處何種位置,我們都應秉持一種“人上不傲,人下不卑,人前不炫”的態度。 人上不傲最為淺薄的是,身居高位卻目中無人,狂妄自大,到頭來只會引火自焚,慘淡收場。李林甫是唐朝的一位宰相,在得勢之前做了許多功績。得勢后卻開始大肆排斥異己,妄圖掌控更多的權力,風頭一時無兩。 正是因為過于傲慢,他引得眾人不滿,被群起而攻,最終削去官爵,沒收家財,甚至累及一家老小盡皆身死。 蘇軾一生就秉持著謙卑的態度,在黃州任官時,能深入百姓之中,很快便結交了許多鄉間的農民朋友。在被調離回京之后,仍能時刻放下身段,與他們保持來往,并竭力施展自己的抱負,為民生謀福祉。蘇軾曾評價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這句話也確實是他性格謙和的寫照。 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比較優秀,我們也應該以謙虛的態度學習他人的優點,以便提升自己的能力。一個真正成熟的人,不會驕傲自大,而是會以謙遜的心態去接受并成長。人下不卑
人本無貴賤之分,不因位高而自以為是,不因位卑而隨意貶低自己。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比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起點和速度。也許現在你正處在領先的位置,但這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能在終點獲勝。同樣的,即使你現在落后于他人,也不能因此而氣餒,因為只要你堅持不懈,總有超越的一天。一個人的貴賤,在于“自身的品質”,而非外在的“地位高低”。有的人,雖然富貴,卻是“為富不仁”、“仗勢欺人”,這樣的人,又有什么資格與“高貴”掛鉤呢?有的人,雖然貧賤,卻是“心懷慈悲”、“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樣的人,難道不能稱得上“高貴”嗎?人生在世,有起就有落,處于低谷很正常。處于低谷時,也總免不了一些“勢利之徒”的輕蔑、侮辱。但是,越是在這種時候,就越需要有骨氣、有硬氣。只要自己不輕看自己,就一定會有出頭之日。“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泰山不舍棄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樣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細流,所以能那樣深廣。只有擁有包容的心胸和堅定的信念,才能使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古語有言:“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成功的確值得慶賀,但過度炫耀、夸大自己的成就只會讓人覺得自己不謙虛,失去了原本應有的美好形象。 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總是喜歡把自己的身份當成資本,在人群中自吹自擂,自以為高人一等。戰國后期,秦國攻打趙國,趙王任用了經常在他面前炫耀兵法知識的趙括為大將,結果被秦國大將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紙上談兵”從此成為千古笑談。三國時,諸葛亮任用了經常在他面前炫耀兵法知識的馬謖,結果痛失街亭,成為他一生中用人的敗筆,馬謖也因此賠了性命。一個人的成功不應該靠炫耀來證明,真正的價值在于內心的充實和對他人的尊重。 有時候,過度展示自己的長處反而會讓周圍的人產生反感,甚至會導致人際關系緊張。 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 我們應當始終保持一顆謙虛的心,學會傾聽別人的建議和意見,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并且贏得更多人的尊敬和支持。 老子說:“光而不耀,靜水流深。” 身處高位,只有懂得保持謙虛,不張揚自我,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紛爭。 身處低位,只有堅定自我,不妄自菲薄,不逢迎諂媚,才能自立自強,走出低谷 “人上不傲,人下不卑,人前不炫”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態度。 在現代社會中,這種品質不僅是我們個人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一個謙遜、寬容、低調的人吧!這樣的人生必將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