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一起探索世界運轉的規律和個人幸福的方法 ▲ 第一期讀書會結束時,我們開了個線上溝通的會議,溝通對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的讀書心得。我們留了所有的成員都關心了一個大問題最后討論,那就是我們究竟如何真正的實現要事第一(要事第一:有效的自我管理)。 雖然心里明白要事第一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執行上卻總是難以讓人滿意,我們似乎總在回避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對于如何解決這個現象,我提出了兩個建議:如果是一次性事務, 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撰寫個人使命宣言,就直接將其提高到優先級最高,擠占重要緊急的事務的時間。因為重要緊急的事務有外力驅動,無論如何都會完成的。而這種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如果不將其盡快做掉的話,我們只會一拖再拖。 至于那些長期的需要養成習慣的事務,可以結合錨點、局及日程管理的方法(不可點文章見小報童專欄)。
第二期的讀書主題是卡羅爾·德維克的《終身成長》,在這本書里,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新的切入角度,為什么我們總是無法要事第一,答案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是固定型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智商和能力,相信自己的潛力是未知的,困難和失敗只是幫助自己進步的挑戰,他們總是對學習和成長充滿熱情。 固定型思維的人則認為一個人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變的,他們擔心自己不夠完美,于是拒絕所有可能會暴露他們能力的事情,比如接受挑戰、面對困難等,唯恐被人發現他們不夠聰明。 有研究證明,那些對自己的表現和能力評估不準確的人大多數是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成長型思維模式者自我評估的準確性到了令人驚訝的地步。因為成長型思維的人不懼承認真實的自己。 我有一個朋友,曾經跟我聊起,他覺得自己好像有一種自毀心理。他被診斷出了初期糖尿病,應該控制飲食,但他卻總是一拖再拖,可樂和拿鐵無論如何都戒不掉。 在終身成長的這本書里,作者舉了一個類似的典型的案例,那就是香港大學的學生學習英語的實驗。 在香港大學,英語的使用非常普遍,授課教師使用英語,教材是英語的,考試也要用英語作答。但有些學生在入學的時候英語并不流利,所以他們理應盡快提高英語水平。 當學生們到校進行新生注冊的時候,知道了他們當中的哪些人英語不太好。實驗者問這些學生一個關鍵的問題:如果學校給需要提高英語水平的學生開設一門課程,你會不會參加? 實驗者同時也測試了他們的思維模式,采取的方法是問他們是否贊同以下陳述:“你具備一定的智力水平,但你很難做些什么去改變它。”贊同這種陳述就意味著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那些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會認同這樣的說法:“你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智力水平。” 之后,實驗者研究了都有誰愿意參加英語提高課程,結果發現,那些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給出了非常肯定的答案,而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們對課程不怎么感興趣,為了在短時間內看上去聰明,他們寧愿拿自己在大學里的前程去冒險。 在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的內心深處,他們會把發生的事當作一個衡量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的直接的標尺。選擇改變和成長就意味著承認在此之前的他們自己是不完美的、不優秀的,所以,他們下意識排斥這一點。 我見過的每個人都會承認成長的重要性,但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將那些真正能夠幫助我們成長的事情一拖再拖。 最后,在我寫過的所有句子里,最受好評的是這句:如果有篤定自己會一直成長的底氣,又何懼暴露自己的無知? 這背后所指向的,正是成長型思維。在此也送給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我們一起加油。 更多關于此書的讀書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