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inky 來源公眾號:記憶的瓶子Pinky 女兒馬上要升一年級了,最近一直處于擇校探校過程中,想盡力選一個理想的學校,說沒有一點焦慮,那是假的。
除了擔心新學校教學方式之外,還擔心孩子是否能很好的融入學校適應小學生活。在這種情況下,讀了兩本有助于為小學做準備的育兒書籍,主要想緩解一下未知的焦慮??
一本是《入學早知道??:兒童入學必備的8種能力??》,另一本就是《歡迎來到一年級:幼小銜接家長手冊》。
前一本側重于實踐建設,后一本側重于心理建設。今天想分享的就是側重實操準備的《入學早知道??:兒童入學必備的8種能力??》。 ??1.6歲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應該達到的指標
精細肌肉動作是指手腕和手指的運動及手眼協調能力,這種能力是由孩子神經系統的發育水平決定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精細動作能力不斷提高,在7歲以后的發展已經接近或達到成年人水平。6歲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應達到下列指標:
??自己能系鞋帶、扣紐扣;準確涂鴉、描紅; ??熟練使用筷子; ??會使用剪刀; ??能專注地、動作協調地將蠟燭一根根地插在蛋糕上; ??能用正確的方法將護膚品均勻地涂抹在臉上和手上; ??能用正確的方法疊被子; ??能熟練地將衣服疊好、收放整齊: ??比較熟練地折紙; ??與同齡孩子相比畫畫的能力不是太差。 ??我想說
精細動作能力不是一天之功,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日常玩耍中養成的能力。
前幾天跟我先生聊天,他說起女兒現在是不是具備了升小學的要求,或者說有哪些不能自主完成的事情需要做。
我想了又想,貌似感覺差不多了。該會的事情都學會了,基本上大多數事情都可以獨自完成了。
這本書中提到的“使用筷子、剪刀、涂鴉、護膚、疊衣服被子、畫畫……”除了用筷子不太熟練之外,其余的女兒都可以很熟練地掌握。
依然記得女兒剛學會坐的時候,大概五六個月?她認真地把相框支桿插到相框孔里,一遍一遍又一遍,從那時候開始就自己進行精細動作訓練了。而這就是孩子愛探究摸索的天性。 所以只要順應孩子天性,根本就不用擔心精細動作能力的培養,因為孩子會主動去做呀。
??2.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不力可以采取的策略
??穿
為孩子提供不同的串珠材料,包括不同質地、不同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珠子,或洞眼大小、深淺不同的珠子,以及軟硬、粗細不同的穿珠繩。
??捏
為孩子提供瓶口大小不同的飲料瓶,讓孩子用二指捏、三指捏的方法捏起種類不同、大小不同的豆子放入飲料瓶中。
??夾
晾衣服時讓孩子幫忙把襪子夾到衣架上去,這樣既培養了孩子的勞動意識又鍛煉了技能。平時可用筷子做一些游戲。
??剪
讓孩子將五指分開,把手平放在硬紙板上,依輪廓畫出小手的形狀,用剪刀剪下來,學習轉紙不轉剪刀的方法。
??撕 為孩子提供質地不同的紙,如舊畫報、復印紙、衛生紙、包裝紙,感受不同紙的韌度。
??縫、刺
開始時先練習使用毛線針,在學會用針的基礎上,在一次性餐盤上畫出簡單圖案,用毛線沿圖案縫線。
??倒
從倒固體逐漸過渡到倒液體,從無刻度到有刻度,杯口可由大到小,可練習將它們平均倒在幾個杯子里。
??按
將圖釘用大拇指按在軟地墊的圖形上,或按在包裝用的白色泡沫板上。
??擰
提供大小不等的化妝品瓶、飲料瓶及瓶蓋。
??繞 選擇由硬到軟、由粗到細的線進行纏繞練習;
??綁
用細繩或皮筋捆住幾根鉛筆,并學會打結
??剝
動手剝一些帶皮、帶殼、帶包裝紙的食品
??擦洗
用軟刷子沾水擦洗植物的葉子,順著葉子的紋路一下下擦拭;自己洗襪子、毛巾、短褲,訓練雙手的協調能力。
??切
為孩子提供切蛋糕的小塑料刀,先從切橡皮泥開始,再練習切香蕉及軟一些的東西,。
??擇
家務勞動學習擇菜:將豇豆掰斷、摘掉韭菜爛葉、將芹菜葉去掉等。
??其他游戲
給布娃娃穿衣服、梳頭、洗臉、擦臉,然后過渡到自己系鞋帶、扣扣子、打活結等,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做事的有序性以及訓練精細動作。
??我想說 學習來自于生活。在生活中學習,這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尤其是精細動作能力的培養,更是來自于日常生活。
“穿針引線”式的串珠子手鏈,玩橡皮泥,裁剪折紙、折折紙做手工,涂鴉繪畫、剝香蕉皮,擇菜、洗漱穿衣穿鞋……這些都是在鍛煉精細動作能力。
正常情況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定會一一接觸這些事情,有的一做就是三五年。就像我女兒一歲半多開始用蠟筆、水彩筆涂鴉畫畫玩,到現在依然喜歡涂鴉畫畫,甚至越來越喜歡。
一不小心培養了個業余興趣愛好,到現在學習繪畫也一年有余了,關于繪畫啟蒙,我還整理過一篇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啦~~
《0-3寶寶繪畫啟蒙|過去三年多的時間里,我都做了什么?》
??3.關于大腦左右半球
有些孩子過多地使用大腦右半球,而大腦左半球的使用率很低。 這些孩子在完成與語言及分析能力有關的任務時會發生困難,如閱讀、拼寫、集中注意力、記憶、數學運算、寫文章、對任務排序以及思維和從事社會性交談等。
由于大腦左半球的優勢在于語言能力,所以一個優秀的學習者,其左半球的優勢對其語言方面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另一些孩子則過多地使用大腦左半球而忽視右半球的使用,導致其在視知覺能力和獲得圖像能力上存在缺陷,一般書寫糟糕、繪圖能力較差…… 但在言語理解、言語聽力、閱讀、背通、算術運算抽象思維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 ??我想說
關于左右腦的功能,到現在已經有了很多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大概就是: 左腦更加側重于語言、邏輯、推理思考語言類計算類,右腦則側重于想象力、創造力的藝術類情感類,總之人體的左右腦是有功能偏向分工的。
我們日常生活中,各種語言、閱讀、計算的學習,基本上大都是在利用左腦,我們也一直致力于左腦的開發和利用。而右腦利用則沒有那么到位。
所以與音樂、畫畫等藝術想象力、創造力相關的事情則沒有那么強大。這也許和我們從小到大成長的過程更多的關注左腦的利用而無視右腦的開發有很大關系。
要想更好的將右腦利用起來,可以進行一些繪畫、音樂類練習,多參加一些藝術展,提高想象力和審美能力,多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甚至還可以在大自然中進行冥想呼吸練習,這些都是不錯的方法。 比如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讓女兒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藝術之美。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父母如何給孩子提供美育教育,進行藝術熏陶?》
對于孩子而言,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學科的平衡,這樣不僅可以左右腦同時開發,更加有利于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4.如何提高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幼兒期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是人生學習語言效率最高的年齡階段。如果孩子在這個時期擁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而且還積極接受合適的語言訓練,那么其語言潛力將會得到充分發展。
如果孩子的口語表達不夠流利,我們建議通過以下策略進行一此強化訓練:
??營造平等、寬松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有話敢說
寬松、適宜的環境是調動孩子有話敢說的內部動機和必要條件。成人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引發和支持孩子表達的愿望,為他們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
比如在晚飯之后或者睡覺之前和孩子一起共享 “聊天時光”,既可以交流一天的所見所聞,又可以針對一些事情溝通彼此的想法。
??創設真實而豐當的語言環境,讓孩子有話想說 我們要盡量為孩子創造一個真實而豐富的語言環境,讓孩子在做中說、在玩中說。
??豐富孩子的知識經驗,讓孩子有話會說
通過文學作品讓孩子積累更多語言素材。讓孩子多接觸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豐富他們的人生閱歷,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他們的語言水平。
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結合孩子的生活經驗有意識地引導他們把文學作品中的優美詞語和句子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詞匯量,提高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我想說
之前讀過不少育兒書籍都有提及到要想讓孩子語言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就要為創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而這也是我從女兒出生之后一直做的事情。
《父母的語言》這本書就提到:“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語言越多,語言能力會越好。家長與孩子的對話越多,孩子詞匯量增長得會越快。 而且父母用不同類別的詞匯對孩子說話,全家人有一起聊天的習慣,對孩子語言學習和智力發育都是有好處的。”
在孩子三歲前,我們對孩子說的話直接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 所謂的“三歲定八十”的真相就是人類的大腦是唯一在出生后還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歲前。 三歲前,大腦會發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這三年里,使大腦建立神經連接的條件就是語言,具體來說,就是父母的語言。
其實,我感覺日常生活中把自己在做的、看到的、聽到的事情用語言表達給孩子聽就可以,很簡單的,而且做幾次就習慣了,慢慢地他們會說話了,就能語言生互動溝通交流了。 當然特別推讀各種繪本,因為閱讀和交流一樣的重要,但是依然要對孩子多說話,無論是從大腦發育方面,還是親子關系情感交流方面而言,都是必需的。
關于0~6歲孩子喜歡讀的繪本,可以看看我整理的這幾篇文章,里面的很多繪本到現在女兒依然時不時拿出來讓讀。
《0-3歲寶寶中英文繪本書單|陪讀繪本三年500余冊,發現這些寶寶超級喜歡的繪本》
《3~6歲繪本書單|過去一年多,又發現這些寶寶喜歡讀的繪本》
《3~6歲繪本書單(2)|過去這一年,我們一起又讀了這些繪本,本本都是孩子的真愛!》
《3~6歲繪本書單(3)|說說過去這一年,我們又讀到哪些喜歡的繪本》 ??5.關于幼兒的詞匯量
幼兒所積累的詞匯,按能否運用,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消極詞匯,即幼兒能理解但不會運用的詞匯; ??另一類是積極詞匯,指既能理解又能正確運用的詞匯。
只有當幼兒不斷地把新詞運用到日常交往中去,才能使其語言表達水平得到提高。
因此,豐富幼兒的詞匯量,僅僅靠教給他詞匯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積極引導幼兒將消極詞匯轉化為積極詞匯。
幼兒詞匯的積極化,有賴于兩個條件:
一是幼兒對詞義有正確的理解。不理解的詞匯,幼兒縱然能 〝鸚鵡學舌,地說出來,也仍然是消極詞匯。二是幼兒能在不同場合正確使用詞語。 父母可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廣泛地接觸各種事物。有些事物在初次接觸時會感到非常新鮮有趣,孩子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它們是什么?有什么用處?哪兒來的?是用什么東西做的? 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及時教給孩子相應的新詞,這樣孩子不僅容易理解,而且能較容易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同時,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多是常用的、重重復的,這種重復既有利于孩子加深對新詞的理解,也有利于孩子學會正確、恰當地使用新詞。
??我想說
一個詞語先聽到,然后理解它的意思,然后接下來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運用,這是一個必經過程。
對于這一點,作為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我們肯定深有體會。什么是幸運,什么是熱火朝天、隨波逐流、五顏六色………一個個詞語從這個小小人口中蹦出來,用的那么自然。
語言的輸出依賴于輸入,輸入的越多,消極詞匯轉化成積極詞匯的效果越好,無論是母語的學習,還是第二語言的習得,都是這個道理。
??6.如何培養孩子的財商思維
財商、智商、情商是現代社會的人們不可或缺的三大素質。
智商反映人作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為社會生物的生存能力;而財商則反映了人作為經濟人在經濟社會中的生存能力。
青少年金錢觀的萌芽期是在6歲以前,形成期在6~12歲,發展期是在12-18歲,因此對孩子的理財教育需要有計劃、有節奏地啟發和引導。
金錢教育對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小街接有很重要的意義。 首先,孩子進入小學之后,對錢幣兌換的知識掌握起來會很快; 其次,孩子具有一定的理財能力,可以合理支配自己的零用錢,生活自理能力增強; 最后,孩子能理解父母的金錢來之不易,學會感恩父母,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西方教育專家認為,應從3歲開始對兒童進行經濟意識教育,之后,不同年齡孩子接受理財教育的重點都不相同:
??3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 ??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 ??5歲要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并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用攢錢器具,培養“自己的錢” 的意識; ??7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簽,并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的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并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 ??9歲可制訂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 ??10歲懂得每周節約點錢,以便有大筆開銷時使用; ??11歲要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事實; ??12歲能夠制訂并執行兩周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一般銀行業務中的木語; ??13歲+至高中畢業這一階段,要嘗試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活動以及商務、打工等賺錢實踐。 ??我想說
作為從很小沒有進行過財商啟蒙的人,幾乎沒有任何經濟頭腦,唯一懂得的就是掙錢攢錢而已。經濟方面的很多專業詞匯更是一無所知。
直到后來讀了《窮爸爸富爸爸》,還有《小狗錢錢》兩本書,我才發現有些事情原來是這樣的。我了解了什么是投資項,什么是負債項,真的完全顛覆了我之前認知。
我了解了三種不同的收入,勞動性收入,投資組合收入和被動收入,原來我目前的收入基本上都屬于勞動性收入。如果可以,應該將勞動性收入一部分轉成投資組合收入或者被動收入。
一個有財商思維的人,遇到事情的處理方式是不一樣的,對待金錢態度也完全不一樣的,也許活得更通透更理智睿智?
金錢不是萬能的,可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可是依然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財商教育是理財教育,更是人生教育。
如何認識金錢?如何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如何有效的利用金錢,如何堤防消費陷阱……都應該成為財商教育的一部分。
??7.孩子情緒表達能力差怎么辦?
??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恰當地表達和調節情緒
當面對一個大吵大鬧、什么道理都聽不進的孩子時,父母可以安靜地看著他,讓他慢慢平靜下來,然后對他說:“你剛才這么吵鬧,我很不開心。”
父母的這種做法很好地樹立了榜樣,讓孩子知道,在不開心的時候,大吵大鬧無濟于事,必須找到一個適當的表達方式。
??與孩子交流情感體驗
作為父母一定要經常告訴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當你很煩躁時,你可以告訴他,“媽媽很煩,需要安靜一會兒,你先自己玩兒”。
當你悲傷的時候,別看到孩子就馬上擦干眼淚,而是應該把傷心的原因告訴孩子。 我最愛的一部美劇《絕望的主婦》,其中有一個場景就是Lynette和兒子的溝通交流,她告訴孩子自己生氣情緒不好的原因,以及自己在努力當個好媽媽。
兒子說了一句“I think you're the best mommy in the world ",生氣發脾氣不會傷害感情,無端由地發脾氣才會,所以要告訴孩子我們的真實想法。
??幫助孩子辨識自己的情緒
父母要接受、確認孩子的情緒反應,明確指向孩子的某種情緒。通過親子交流不僅能幫助孩子操練成熟的交往技巧,也讓他們參與了對情緒推理的過程。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自信的孩子在面對和別人的沖突時,第一個反應則是會好奇:我想知道他為什么會有不同意見?可見,他們的反應是大不相同的。
因此,多鼓勵和肯定孩子,讓他對自己有合理的自信,會讓他的情商大幅度提高。
??重視孩子與同伴之間的情緒互動
父母應多關注孩子與同伴之間的情緒互動,鼓勵孩子學會分享,充分利用孩子與同伴交往的過程鍛煉人際交往能力。
??適當地借助繪本和孩子談論一些有關情緒的話題
有些繪本通過有趣的故事以及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情節來描繪孩子的情緒。在讀完故事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談論故事里主人公高興或生氣的事例。
??我想說
我自己就是情緒表達能力差的人,遇到什么問題會自己生悶氣,也難怪子宮肌瘤、乳腺結節一一找上門??
婚姻生活里雞毛蒜皮的小事從來沒斷過,一句言語一個眼神一聲嘆氣,都是在傳達在溝通在交流。
作為敏感人士,特別在意別人說的每一句話,在意用的什么語氣……生悶氣的時候更是家常便飯。
一個不會表達情緒的人,一個遇到問題只知道生悶氣的人,最大的傷害是自己啊。
其實這種情況一直沒有好轉,直到有一天我讀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學習到非暴力溝通的精華:
①我的觀察。觀察他人及其行為,不評判不指責。
②我的感受。興奮,感動,害怕,擔心,失望,尷尬,慚愧,生氣等等,都是一個人的感受。
③我需要什么。通過“我(感到)…因為我……”表達感受和自身需求關系。
④我的請求是什么。通過請求而不是命令表達自己的愿望。清楚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具體描述,避免抽象語言),而不是不做什么。
對于非暴力溝通這四個方面,我反復思考了很久,碰到問題的時候,我開始有意識地運用到生活中。
我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我更加注意避免直接給出主觀性的結論,尤其是負面結論。
我會強迫著自己說出自己的需要,也會表達自己的請求。不得不說比生悶氣好多了,更容易解決問題。
書中提到不少關于如何讓孩子處理自己情緒的妙招,我覺得“父母以身作則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應該處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吧。
畢竟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是每天陪伴孩子成長的人,更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
??8.如何幫助孩子處理強烈的情緒
??請孩子冷靜下來,放松緊張的身體
讓孩子深吸一口氣,然后吐一口氣,保持幾秒鐘。這樣,當他再吸氣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大吸一口了。
??承認孩子強烈的情緒,防止其破壞性的行為
成人可以提出建議或向孩子演示可用來表達自己情緒的更恰當的策略。 舉例來說,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生氣,但你不能打人,這樣會使別人或自己受傷的。 ??安慰孩子,提供身體和語言上的安慰從而讓其擺脫沮喪情緒
在每天結束之前教孩子將當天的負面情緒過濾掉,實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父母可以這樣做:
讓孩子發泄幾分鐘;在這個過程中,不要試圖去壓制他的情緒;在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可以用一些肢體動作或安慰的話語緩解孩子的強烈情緒。 ??重新解讀事件,幫助孩子處理強烈的情緒
有時孩子反應強烈是因為他們錯誤地解讀了他人的行為或意圖。父母及時傳達新信息能幫助孩子重新思考并緩和他們強烈的情緒,讓孩子看到可能存在的錯誤判斷或被忽略的事實。
??我想說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孩子也不例外。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有時候尚且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要不然遇到哭鬧的孩子就不會發生惡狠狠地打罵孩子這種事情了,更何況孩子們了。
有情緒很正常,認識到這一點太重要了。遇到有情緒的孩子,哭鬧中的孩子,首先做的就是要允許孩子哭,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只有這樣才不會影響身體精神健康。
關于這一點,我之前也整理過相關的文章:《如何應對每時每刻都在大哭大鬧大喊大叫的三歲小孩?》
大概原則是:
??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只要不是特別過分,不涉及到安全,不影響他人,都盡量滿足; ??涉及健康安全、好習慣方面的事情會提前制定規則; ??發自內心地允許她哭鬧,發泄自己的情緒; ??告訴她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公共場合哭鬧三步走,轉移注意力??不關注??不帶情緒地將孩子帶離現場。
一直以來,我真的就是這么做的。
當女兒因為我跟先生說話而感覺被“無視”的時候,她會哭著說“媽媽,你為什么不跟我說話,你不喜歡我了嗎?”我會抱著她說“媽媽當然喜歡你了,爸爸媽媽剛才在說一件比較重要的事……”
允許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起思考解決辦法。這么做不僅有利于問題的解決,還有利于情緒健康,更有利于良好的親子關系。
??9.如何培養培養分享意識
在兩歲左右,孩子會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幫助孩子建立物權歸屬感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他的,如果孩子不同意別人動他的東西,則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只有清楚他對自己的物品擁有自主權之后才談得上分享。
在孩子的物權意識敏感期,父母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在孩子表現得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更不要想辦法非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
大部分孩子在3歲前后進入分享階段。當孩子做出分享之后,家長要及時孩子表揚和鼓勵,以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逐步養成分享的習慣。
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強行給別的孩子,那么就意味著你在告訴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搶別人的玩具,所以無論何種情況,規則必須是統一的。
正常在3歲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給別人玩,自己還是可以把它要回來的,這樣他就樂于分享了。3歲之前千萬不要急著培養孩子大公無私的品質。
??我想說 作為成年人的我們,總是想當然的認為孩子就應該無私的分享自己的玩具零食,可是事情不是這樣子的,規則也不是這么運轉的。
如果這樣的話,如果有人直接要把我們的車開走,把我們的背包要走,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給別人呢?
對于孩子而言,他們喜歡的每一樣東西跟我們喜愛的車、背包是一樣的,哪怕它僅僅是地上撿的一片葉子一個羽毛??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擁有自我,希望孩子擁有獨立自主能力,希望孩子以后面對誘惑的時候勇敢地說不拒絕,那么就多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決定,更何況還是孩子自己的東西。
尊重孩子對自己東西的處分權,并不代表就什么就不做了。我們可以做下面這些事情:
??①我們可以提醒孩子一起玩更好玩更有意思,也可以建議兩個人交換玩具。 ??②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向孩子展示分享的快樂。 ??③還可以通過讀一些分享繪本,讓孩子懂得分享的快樂和意義。
總之,就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決定,讓孩子擁有自己事物的處分權,在這個基礎上,對于一些可以分享的東西,可以引導鼓勵孩子進行分享,至于是否分享,依然尊重孩子的決定。
關于分享方面的問題可以看看我整理的這篇文章啦! 《你問我答|孩子很自私不愿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還會搶玩具,很擔心孩子以后的社交,該怎么教育?》
??10.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發生沖突怎么辦?
第一,盡量不干涉孩子們的沖突世界
父母一開始最好是靜觀其變,先不要干涉,或許在觀察過程中你還會有所發現。
第二,針對孩子一日的活動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首先要了解情況,然后具體分析,再給孩子講道理。 最不可取的方式是父母為了面子,不由分說拉過孩子,或批評或打罵,這樣容易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也會破壞大家的好心情。
第三,生活中一言一行的榜樣教育
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言行舉止對他們會有較大的影響。
有的家長平時不注意,在外做一套,在家說一套。如果父母前后言行不一致,就容易讓我子混淆是非,以而然失正確的判斷力 ??我想說
孩子們玩耍過程中難免會發生沖突甚至碰撞,這時候應該怎么辦呢?第一時間沖上去替孩子解圍還是甩手不管完全讓孩子自己處理?
我想這種事情應該沒有一個就要如何做的標準答案。畢竟每件事情不同,處理的方法也應該不同。
如果是兩個孩子都想玩一樣玩具而發生沖突,這時候可以在一旁靜觀其變,看看孩子們會給出什么樣的解決辦法。
千萬不要低估了孩子們小腦袋瓜里吃想法,女兒在幼兒園跟小朋友們因為誰先玩蹦床發生過不愉快。
一開始是誰跑得快誰先玩,遵循“先來后到”原則。可是有一個孩子每次都特別慢,每次都得等別人玩完再玩,就特別有情緒哭了起來。
她們幾個是好朋友,于是就一起想到每次幾個人“石頭剪刀布”,誰贏了誰先玩,然后事情就這么解決了。
如果兩個孩子手里拿著玩具,打對方,為了避免孩子們受到傷害,這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必須第一時間上前制止了,明確告訴孩子“打人不對”,然后再詢問事情的緣由,一起探討碰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辦。
總之,在沒有安全隱患的情況下,可以先靜觀其變,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 在有安全隱患的情況下,第一時間制止,保護好自己的孩子,避免自己的孩子傷害他人。這也是我們的責任所在。
??11.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習慣
先訓練孩子自主進食、穿衣,再訓練睡眠、衛生,最后是個人生活及安全教育。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在成人的監護下,可不斷增加難度和危險項目的訓練,如讓孩子自己過馬路、坐公共汽車、用刀子、使用煤氣等。
讓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不能超越他們身體及心理發育水平。遇到因難的任務,可以幫助孩子將大目標分解為若干小目標,分段來完成。 孩子有一點成績,要給予鼓勵表揚。出了問題,不要指責,要耐心指導和幫助孩子。
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讓他自己去做,大人不要包辦代替。目的是培養孩子成為自立、自信、熱愛生命的人。
??我想說
孩子的獨立是需要用實際行動來培養的,很多生活技能需要日日、月月、年年的訓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培養孩子的獨立,從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情開始,可以是拿著濕巾到處擦擦擦,可以是洗臉刷牙,可以是撿起地上的垃圾扔到垃圾桶,也可以是整理晾曬好的衣物……
只要不涉及安全問題,孩子想做的事就讓他做好了。我們要做的就是成全和鼓勵,而且父母和孩子一起做事情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總之,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關于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可以看看我整理的這篇文章啦
《談談關于鍛煉孩子的獨立,我們可以做什么?》
這是特別側重于實操的一本書,書中提到的很多建議都是可以直接拿來用的,比如通過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讓孩子養成有條理的習慣,精細動作能力的培養等等。
家有即將入小學的孩子,強烈推薦提前讀一讀這本書,提前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糾正不好的習慣,從而為小學做好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