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肖靜 統籌/孫習涵 周二 策略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倡導理解取向的綜合性深度學習,跨學科作業設計也應該引導學生在理解基礎上的自主探究活動。在跨學科作業設計時,要發揮出跨學科作業的獨特優勢,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本文主要以數學學科為例,從四個方面為如何進行作業設計提出了策略。 內容上突出主題式 主題式學習打破數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隔閡,將主體相關的各種知識,進行主題式學習活動能夠科學的設計,引導和幫助學生跨學科主題學習。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容不是簡單的大雜燴,而需要基于一個主題或問題,并將數學學科知識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讓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它可以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更為深入地理解。 跨學科作業設計亦是如此,當學生完成跨學科作業時,圍繞一個主題開展探究活動,通過學生的自我發現和主動探索,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聯系起來,以建立更強的認知聯系,有利于學生從紛繁復雜的現實中,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思維、數學的表達來解決實際問題。 在現實世界中,問題往往是復雜、跨學科的,通過主題式跨學科作業,學生可以獲得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應對現實世界中的挑戰。跨學科作業的主題可以多種多樣,比如一個關于氣候變化的主題,除了數學學科的本身知識外,還可以涉及科學技術、社會歷史和環境科學等多個學科。 由此,學生可以將他們所學的各個學科聯系起來,這種作業方式比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更加開放和靈活,可以讓學生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并提出新穎的解決方案,探索不同的觀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例如,學習“用數對確定位置”這一內容時,教師選取了“我的家鄉”這一跨學科主題,讓學生知道可以用數對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熟知的景點、標志性建筑等,從中了解家鄉,進而激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濃濃情意。教師在這一主題的延續下,設計了這樣的跨學科作業: ③按照蘇州實際的交通情況等,設計一下旅游線路,并用數學的方式表達出來。 這道題將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數學方法與蘇州的地理知識、交通知識、非遺文化等進行了有效融合,布置了開放的主題式作業,對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和方法來思考、解決現實生活,更為靈活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對策,科學應對現實生活的挑戰,提升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形式上注重項目化 以項目化的形式指向核心知識的再建構,通過創建真實的驅動性問題和任務,引領學生持續的學習實踐。跨學科主題學習注重學生主動參與實踐,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給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學習空間。 跨學科作業同樣也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它的呈現形式可以是豐富多彩的,但采用項目化設計的形式,可以更加凸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學生在教師指導基于真實情境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利用相關知識與信息資料開展研究設計和實踐操作,最終解決問題并展示和分享項目成果。 項目化的跨學科作業,需要學生積極地參與項目規劃、設計和執行,能夠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讓他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和知識,并且能夠在實踐中應用所學內容。項目化的作業形式往往需要學生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才能完成項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項目化的作業形式更加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需要將所學內容應用于實際項目中,并且需要不斷地反思、改進和完善項目,有利于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并且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實際應用場景,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在學習“扇形統計圖”時,教師利用學生身邊的物產“水八仙”作為學習素材,通過對“水八仙”種植的面積、產量等開展了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師在課后安排學生完成一次跨學科作業,并以“雞頭米的多樣價值”這樣的項目化形式呈現: ③雞頭米不僅具有經濟價值,它還有營養、文化、生態等多樣的價值,請你以數學的眼光,結合統計的方式,寫出你的研究報告。 這份作業以項目化研究的形式呈現,需要學生不僅運用當下所學的扇形統計圖以及之前所學的其他統計的知識和方法,還需要學生選取不同的視角,綜合運用科學、語文、美術、信息科技等跨學科的知識與技能。 學生在項目化的作業探究中,打破了學習時空的界限,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中自由的探索,展現和發展學生多學科的核心素養。項目化的作業形式可以更有效的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精神、實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方法上講究實踐性 郭元祥教授說:“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看,實踐是人的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基石。作為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教育必須處理好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理性而有價值地尋求認識與實踐的交融點。” 實踐屬性是學習的基本屬性。跨學科學習真正價值在于其強調實踐性,它是具有豐富內容和明確價值取向的學習活動,體驗、探究、操作、交往等實踐性活動始終伴隨著跨學科學習,也伴隨著跨學科作業。跨學科作業幫助學生連接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差距,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并且更好地將其應用于實際場景中。 跨學科作業的實踐性是多元的、豐富的和靈活的,即使在同一個實踐主題中,由于切入點、研究方法的不同,收集資料途徑、表達方式過程設計的差異,最后的結果會有很大的多樣性。 跨學科作業的實踐性體現在作業的過程中,但本質還是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在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上,還是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要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了“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后,學生已經完成了小學階段有關體積計算的相關知識,教師利用學生身邊的立體圖形,請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拓展立體圖形體積的相關知識與方法。教師在課后安排學生完成一次跨學科作業“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將數學、技術、語文、美術等學科進行了整合: ③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記錄你的操作程序,并制作成數學小報。 動手實踐是發展能力、培養思維、促進創新的重要路徑。通過這一次跨學科作業的實踐,不僅鞏固了體積、體積單位、體積計算等知識,還開拓了學生的思路,創造了很多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 比如,橡皮泥之類的物體可以通過變形的方法,借助測量、計算等,可以知道它的體積,玻璃珠、土豆之類的物體借助量筒里的水面變化,利用等積替換的方式知道它的體積,乒乓球、籃球之類的物體利用沙粒等,將物體完全浸沒時也可以測量它的體積。經常性開展這樣的作業,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 評價上注重綜合性 新課標強調,學科教學要突出“教—學—評一致性”。跨學科學習也需要思考“教—學—評一致性”的問題,以科學有效的評價來促進學生的學習。除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評價,對跨學科作業評價是重要的方面。 跨學科作業是通過一個個主題來展開的,有其獨特的育人價值,其評價也有自己的特色,跨學科作業的評價應由注重“甄別選拔”轉變為強調“促進發展”,通過多維度、多側面的綜合評定,全面而客觀地反映學生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效果。 跨學科作業是一項比較復雜的教學主題活動,它的評價側重于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核心素養的綜合評價,而不是簡單得到的學習結果。 它的評價方式要由單一化、單向性轉向多元化、互動性,更多地把關注點放在作業的過程中,既要看學生選取的主題是否有價值,內容設計是否可操作,研究的方法是否有效,活動的過程是否合理,采用的手段是否科學等等。 還要考慮學生在活動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合作能力、創新意識等等。評價結果的呈現也要由單一的量化評定轉變為多樣化的綜合評定,做到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 例如,在學習了“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后,教師設計了跨學科作業“我是小小設計師”。這項跨學科作業看似與數學關系不大,但要科學、合理地設計方案,勢必要以數學學科為基礎,融合了幾何知識、計算、百分率等相關知識,也整合了生物知識、審美藝術、安全知識、建筑規范等內容: 征求設計方案 同學們,為了進一步美化校園,學校擬在暑假期間對學校的綠化進行改造,希望同學們都能積極參與。 學校擬征集南樓、北樓間庭院或操場西側花園的設計方案,方案要求: 在測量的基礎上,安排綠地、花圃、道路、休閑區等規劃,并畫出示意圖; 分別對綠地、花圃、道路、休閑區等進行科學設計,寫出具體設計方案和設計理由; 了解學校原有綠化面積,結合這次設計的綠化面積,學校綠化面積是否達到學校建設標準?你還有什么建議? 歡迎設小計師們提供方案! 如果只是紙上談兵的話,沒有學生親力親為的勘察、測量等實踐活動,是無法完成這項跨學科作業的,會影響學生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從學生的不同理解和各自認知來看,呈現的方案一定是多樣化和個性化的。 所以,對這次作業的評價不能簡單的以分數來衡量,更應該是多維度、多側面的綜合評價,真正使跨學科作業發揮育人的價值,促進人的全面成長。 跨學科主題學習打破學科邊界,發揮著課程協同育人的重要,它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探究性、開放性、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等特點。 跨學科作業設計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環節,教師通過創設主題、提出項目,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融入一個更大、更有意義的學習系統中,直面真實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理解力,喚醒學生的思考力,促進學生的創造力,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