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內容,書中有一個“臉紅癥”小女孩的故事,她苦惱于自己患有“臉紅癥”,所以不敢對自己喜歡的男孩子表白,但是這樣的一個苦惱,卻被阿德勒給駁回了,阿德勒認為:這只是小女孩給自己編造出的一個借口。確定點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表白失敗的臺階下。歸根結底,還是小女孩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了。而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就像同一個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我們只要不與任何人競爭,自己不斷前進就可以。 這樣的道理說起來很容易,但是真正身體力行去做的時候似乎有一點困難,所以阿德勒指出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它們分別是:愛的課題,工作課題和交友課題。而每個人的課題都是不同,只有做到課題分離,自己才能輕裝上陣。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里面的主角蛤蟆先生抑郁了,他見到心理醫生之后道出了自己的煩惱。 蛤蟆先生不管什么時候都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朋友對他著裝的看法,長輩對他的期望讓他難以達到。 活在別人看法里的蛤蟆想從別人的認可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它覺得自己自卑就是因為沒有辦法達到別人的期望 但是達到別人的期望,就能找到自己的價值了嗎?很顯然,如果沒有做到課題分離,這份痛苦還是會一直持續著。 ![]() “我愛你,與你無關”,這是歌德的一句名言,在那個年代,他就已經參悟了這樣一個道理,確實不得不讓人佩服。 記得有一部外國著名的文學作品大意是說一個男人在41歲生日當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這封信來自一個臨死的女人,信中傾訴了一生以來對他綿綿不絕的愛情 故事始自18年前,兩人初遇,有短暫的結合,而后她經歷了少女的癡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風塵,但未曾改變對男人的愛,而那男人對此一無所知 這部文學作品里的女主完美地詮釋了歌德的那句“我愛你,與你無關?!?/p> 相比之下蛤蟆先生似乎注定是沒有辦法快樂起來的,它犯了一個大大的錯誤,就是我們并不是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著。否則,我們就只能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 阿德勒則認為,每個人的課題都是分離又獨特的,我怎么愛你,這是我的課題,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愛,這是你的課題。所以我們需要把課題區分開了,也就是“課題分離” 什么是課題分離呢,首先這時阿德勒心理學的第二大學說,他的核心思想就是:別人怎么看我,怎么評價我,這是別人的課題,我無法左右,我只要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人生,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不要滿足別人的期待,要為自己而活,這樣的一個見解是不是讓你顛覆了自己的認知? ![]() “分離”二字似乎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隔開了,有些關系是可以做到,但是也不一定每一種關系都能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吧? 對于父母和孩子之間這種特殊的關系,我們又該怎樣做到課題分離呢?哲人告訴青年阿德勒會首先考慮“這是誰的課題” 比如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不聽課,不寫作業甚至連教科書都忘在學校,如果這時候父母命令孩子學習就是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因為那是孩子的課題。 ![]() 不知道你會不會對以下言語感覺很熟悉—— “我這么做都是為你好” “我吃的飯比你吃的鹽還要多,聽我的不會錯的” “你那樣做會后悔的” 父母苦口婆心,但是卻有一種魔咒,叫做“媽媽的詛咒”,大意就是媽媽越擔心孩子做出什么事情,往往就會掛在嘴邊反復提醒。而這種反復提醒最終都是朝著媽媽擔心的方向發展的。 ![]() 這個現象很有趣,卻也很容易解釋,父母的行為有的時候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子也好,虛榮心也好,也或者是支配欲。 也就是說,父母所有的“為你好”的潛臺詞其實不是因為孩子,而是為自己。當然阿德勒心理學也不是推崇放任主義,在這一點上,阿德勒的思想可以用某個國家的一句諺語來概括: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河水。 那怎樣去改變自己呢,阿德勒給出了具體的且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那就是: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 這種在自己和別人之間樣嚴格劃清界限的生活方式真的能行得通嗎?書中的主人公不由得疑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也有著同樣的疑惑。直到看到下面這個小故事。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在遠征波斯領地呂底亞的時候,碰到了一個神殿,神殿里供奉著一輛戰車,那是曾經的國王格爾迪奧斯叫人捆在神柱上的,當地流傳著,能解開這個繩結的人就會成為亞細亞之王是的傳說,但是這個“格爾迪奧斯繩結”讓很多技藝高超的挑戰者都束手無策。 面對這個繩結亞歷山大大帝的做法讓人頗為驚訝,因為他直接取出短劍把繩子斬斷了。 ![]() 這么簡單粗暴的問題相信很多人都能想得到吧,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就像我們的人際關系一樣,如果沒有辦法用普通的辦法解開了,那用簡單粗暴一點的手段將其切斷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進一步說,課題分離就是:我自己的行為價值,是不以他人的認可為評價標準的,我做一件事情,別人有沒有看到不重要,有沒有認可也不重要,這些都不會讓自己的所作所為失去價值。 ![]() 稻盛和夫曾經對人際關系的真相說了以下一段話: “人際關系的真相就是,你有千百個分身,活在別人的人生里,同時也有千百個別人的分身,活在你的人生里。這些分身似真似幻,但彼此拉扯起來,有熱鬧得很,也常惹麻煩,了解了這個真相,就不難發現,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是沒有意義的?!?/p> 英國的溫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溫頓的身上藏著一個世紀大秘密,整整50年,無人知曉。 在二戰年代,僅29歲的溫頓,從納粹集中營的死人堆里救出了669個捷克人,用了8趟列車把他們秘密送到了英國。 ![]() 為了讓這些孩子活下去,溫頓以一己之力,對抗著一整個時代的黑暗,讓人性的光輝一直閃亮著。 當溫頓花掉了幾乎所有的積蓄,把這些孩子在英國各地安頓好之后,他卻悄悄地離開了就這樣過了50年,如果不是他的妻子在家的地下室偶然發現了一個積滿灰塵的箱子,看到了里面一張張孩子的照片,一沓沓獲救的名單,這個連他最親近的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就可能永遠是個秘密了。 這年,溫頓已經79碎了,他救下的那些兒童,也已經年過半百。但是他對自己當年的經歷,從來沒有對外說起過,更沒有渴求世人的認可,被問到為什么要保守這個秘密。他也只是說不是故意保密,只是沒有說。 ![]() 這就是溫頓認為的價值,我的所作所為,不需要別人知道,不需要別人的認可,其實這就是給自己最大的自由。 一個任職于大公司的男人,某個周日帶女兒們去游樂場玩,好不容易要排到孩子們喜歡的碰碰車了,老板的電話來了,等他接完電話之后,早已錯過了玩的時間,女兒們從此不再跟他去游樂場。 這位為了工資日夜工作的父親倍感苦惱,不由得發出感嘆:“這樣幸福嗎?” 你會覺得這位父親沒有其他的選擇吧,一邊是自己的老板,他不敢不接電話,不敢長話短說。一邊面對生氣的女兒,他又沒有能力取得女兒的諒解。 ![]() 看上去這個父親是不自由的,但是不自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他還沒有足夠的勇氣面對自己會別討厭這件事 也許這位父親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畢竟人際關系這張王牌是握在自己手里的。他完全可以掛了老板的電話,然后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從而變得更自信,不必對老板卑躬屈膝。 他也可以更用心地做好爸爸,不再抱著內疚和討好地心態陪伴女兒,他負責把女兒們帶到水邊。要不要喝水則是女兒們自己的課題。 ![]() 人際關系中首先是自己,只要自己改變“目的”,事情就能解決。 在這個問題上書重主人公用自己和父親的例子做了解釋。他和父親的關系一直都不是很好,在他的母親去世之后,他和父親的關系更是如履薄冰。 但是他在邂逅了阿德勒的心理學之后,認識到是自己不想和父親搞好關系,所以他選擇了去修復這段關系 在這個過程中,他下定了決心,不管父親擁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怎么看他,或者對他的靠近持什么樣的態度,他都不在乎。 最終在一次和往常一樣照顧父親的時候,哲人聽到了父親說“謝謝”,哲人對父親的詞典里這樣一個詞非常震驚,但同時他也明白,他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情,把父親帶到了水邊,最終父親也喝了水。 ![]() 這就是阿德勒最重要的學說,他主張“課題分離”,要我們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出來,專注自己的課題,放下別人的課題,在人際關系中不去追求別人的認可,自己會更輕松一點。讓自己自信起來,有勇氣面對不同的聲音和眼神,才會讓自己獲得心靈的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