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游綿陽富樂山,見一界碑名為“綿州巡警界”,甚是驚奇。 ![]() 綿州第一山碑(后可刻古富樂山移文) 出富樂閣沿苗圃方向上斜坡,先見東山桂香殿碑記,繼續朝前,看見一平臺,應為富樂山公園和森林防火儲水地,再繼續向前百余米,在“路”的左手邊斜坡處,有枯樹干與枝,先見一長方形石塊斜臥,上有文字模糊不可辨。 ![]() 東山桂香殿碑記 ![]() 防火儲水平臺 ![]() 界碑前斜臥石塊 與此石塊約數米處有一長滿青苔的長方體石頭,一半在地面,一半的地下,分別約30厘米。石頭一面上部寫“綿州巡”,將下部所蓋枯葉和一些泥土用手移去,又見“警界”,組合在一起為“綿州巡警界”。原來此為界碑,是綿州巡警巡邏區域的邊界,由此可以看出富樂山在當時綿州巡警管轄的范圍。 ![]() 綿州巡警界石(未移除枯葉和泥) ![]() 綿州巡警界石(移除枯葉和泥后) ![]() 綿州巡警界石另一側 那這塊界碑大約是什么時間的呢?同時又有什么意義呢?民國《綿陽縣志》記載,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綿州設立直隸巡警道,由60人組成,設警務長1名,巡察2名。而1913年后綿州改綿陽縣,因此碑時間估計為1903-1913之間,距今110多年了。同時也說明綿州時期就有巡警,可視為物證。物證加《綿陽縣志》的文字證明,很大程度實錘綿州巡警制度的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