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螺釘入木已久,欲啟銹釘,必借油質滋潤。治療中風患者,余恪守“剛中寓柔”、“通必藉潤”四字訣,在通藥之中加以柔潤之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胡翹武:談一點治療半身不遂的用藥經驗 作者/胡翹武講述,胡谷塘整理 ↓滑動查看完整介紹↓ 簡介:胡翹武,1915—2002, 男,安徽歙縣人,安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1991年被國家人事部、衛生部和中醫藥管理局遴選確定為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安徽省名老中醫。擅長中醫內傷雜病及外感熱病的診治。著有《中醫臨證三字訣》《老中醫經驗集·胡翹武專輯》《橘井一勺·四時常見感證求徑》等書,并在國內中醫期刊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半身不遂是指半側肢體不能遂意運動。輕則麻木不仁,重則偏廢不用,甚至終身殘廢。 現代醫學認為,這類疾病大多是腦血管病的初起征象或后遺證所致,缺少滿意的治療方法。中醫對本病的治療也是各承門戶,眾說不一。 從目前的各種報導資料來看,一般趨向于益氣活血,消痰通絡為常法。余濫竽醫林五十余載,對此病治療甚多,療效尚稱滿意。 據余之認識,本病大都是臟腑失調,氣血逆亂,陰陽偏頗,經脈瘀滯的反映,它是一組虛實錯雜,標本互見的疾病。 ![]() 上述治法固然是治療此病的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還須根據患者體質強弱,陰陽氣血偏盛偏衰,以及病邪轉化的各種條件,決定補虛泄實的孰輕孰重,權衡施治的手段。 如果須用通經搜絡的方法,還首先要為使用這種方法創造條件,否則不僅無效,且有流弊。 經云:“氣之與血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它揭示了造成中風猝然昏厥,是由于肝陽化火,火挾痰挾瘀奔迫于上,猛然沖激大腦,使腦內血管破裂而成,此時人體陰陽氣血逆亂已極,難以馴制,幸而厥返獲生者,必因奔涌之痰濁瘀血,流竄于幽隱深邃之經絡或阻塞靈竅,而致半身不遂或失音語謇等后遺癥。 這時在治療用藥方面,既要考慮到體虛邪實的一面,更要注意到藥物的剛柔配合,通中藉潤的方法。 可選擇具有消痰化瘀,剔除陳莝之剛藥,同時配合可以安撫內臟,調燮陰陽氣血的柔劑,用柔藥之緩以制剛劑之烈,使它們起到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作用。 通經搜絡是驅逐痰濁瘀血陳莝于經絡之外,有利于機竅之靈動,功能的恢復。 如一味猛用攻通之劑,殊不知痰瘀久踞深邃經絡,膠著難解,不僅攻之不破,通之不暢,徒傷氣血,有愈通愈塞之禍,所以通之不應,關鍵在此矣。 譬猶螺釘入木既久、釘銹木質之內,欲啟銹釘,必借油質滋潤。 使用通法旨在幫助推動經絡中膠固之瘀痰濁物,如能在通藥之中加以柔潤之品,使其易于流動而被吸收或排出,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余在治療此病時恪守“剛中寓柔”,“通必藉潤”四字訣,并結合病人的具體情況選用方藥。 ![]() 如能將此四法巧妙揉合一體,則可收到良好效果。 現舉半身不遂治案一例,以供參考。 朱××,男,52歲,干部。1979年11月診。 患者于1979年5月上旬突然昏倒,數小時后方恢復常態。數日后又突然昏厥,一月之中昏厥凡五次。 在本縣未能查出病因而轉至某軍醫院治療。住院期間出現頭目昏糊、左手足麻木不仁,伴全身輕度浮腫。該院確診為:腦血栓形成。 住院治療兩個半月,未見效果,因床位緊張,動員帶藥回家治療。朱某在家治療不惟無效,且上述癥狀加劇,于11月份求予醫治。 左手足頑麻不仁,已成偏癱。自稱頭昏重沉如棉帛纏裹,兩目昏花,神情抑郁,反應呆滯。舌質嫩紅少苔,六脈沉澀不揚。 良由腎陰虧于下,肝陽挾痰瘀暴張于上,今風陽雖暫靖,然痰濁瘀血已竄入經脈靈竅,膠結錮著。 治宜滋養肝腎以安撫內臟,調燮氣血陰陽;消痰化痰以撥動頹廢之機竅。須知通必藉潤,此善用通法之秘訣也。 患者服上方十五劑,偏癱不仁、頭目昏糊等癥已大見好轉;又以前方稍事變通,繼續治療一月,基本恢復健康。 按:本例治用丹參、紅花活血化瘀,膽星祛痰鎮靜,三藥性能偏剛,黑芝麻、桑葉柔養肝腎、潤暢,配雞血藤、鱉甲活血通絡、潛陽,合奏柔、潤之功; 地鱉蟲、海風藤、絲瓜絡搜剔、通經入絡,使經絡疏通,則血脈滋養得暢,麻木不仁逐步緩解。全方剛柔通潤并用,藥證投合,故獲取佳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