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時代,一名年芳十八的維斯塔貞女被五花大綁著帶到廣場上,在皇家祭司宣讀完近萬字的“贖罪書”后,圍觀人群才搞清楚來龍去脈:這名貞女在值守輪班時睡著,導致圣火意外熄滅,因而被指控“制造災難”,皇室和祭司商議后決定對她處以15下鞭刑,并革除“貞女”頭銜。 這段典故出自羅馬古籍《維斯塔貞女--圣火守護者》,書中寫到的圣火,就是每一屆奧運會開幕前從羅馬廣場點燃的奧運圣火,通過火炬接力傳遞到奧運會舉辦地,貞女即守護圣火不滅的守護者,而維斯塔則是古羅馬神話中的灶神。 傳說太陽神賜下火種,宙斯神將火種交給維斯塔并叮囑只要火種不滅,羅馬就能生生不息,維斯塔發(fā)誓將永久保持處子之身守護圣火,直至位列羅馬十二主神之一后,維斯塔不得不走遍羅馬尋得兩位處子貞女代替她。從此,守護圣火的貞女又被稱為維斯塔貞女或奧運圣女。 隨著時代變遷,維斯塔貞女從當初的兩名增加到六名,由大祭司在羅馬全境嚴苛挑選,年齡限制從13歲一再降低到6歲,古羅馬時代還有貞女必須出身貴族、父母健在等等規(guī)定,公元前180年后才準許平民女兒參選,選出12位入圍者后集中在維斯塔圣殿內(nèi),抽簽選出最終的六名貞女。 6歲女童入選后需向維斯塔圣殿及皇室起誓:自愿獻出生命守護圣火,維持處子純潔之身至少三十年(最多一位守護57年),直至取下貞女頭銜方能成家生子。 在羅馬皇權(quán)時代,貞女的所有開銷和退出后嫁人的嫁妝等等全由皇室負責,奧委會成立后接管貞女訓練并承擔“退役”養(yǎng)老金,逐漸形成“學院制”。 簡單說就是,如今的貞女分成學生、仆從和祭司三個階段,每一位祭司貞女退出前選出接任自己的學生,交給位于梵蒂岡的教皇學院代為授課,學生升級仆從后協(xié)助祭司貞女守護圣火,待祭司貞女“退役”后再接位守護,往復輪回不得斷代。 由于貞女是教皇學院唯一女性,教皇特地劃出一塊地來訓練貞女,科目從初級的形體禮儀到中級的古羅馬各個語種和奧運史,再到高級的祭祀典禮等等,還得兼顧研究古羅馬宗教和文化歷史,雖說是泛學科類研究,但每一位通過考核成為祭司的貞女,無一不是此領域?qū)<摇?/p> “貞女訓練是非常枯燥且難以忍受的”,教皇學院的大祭司弗萊門曾經(jīng)解釋過:“貞女從小就被告知要隨時隨刻保持儀態(tài),衣食住行中的每一個動作都要符合溫婉、典雅、高貴、流暢等等要求,哪怕是吃飯也要保持端莊,因私出行也必須佩戴面紗。” 實際上,弗萊門所說的“難以忍受”只是冰山一角,如何保證貞女不受世俗影響,在意大利普遍開放的氛圍里保持身心和思想的純潔,甚至禁止肢體觸碰男性親友,而甘心屈居狹小的圣殿內(nèi)守護圣火,才是貞女們要接受的最大挑戰(zhàn)。 要知道,現(xiàn)在的貞女無一不是面容姣好、身型健康、地位崇高的青春女子,她們所面對的誘惑遠遠大于普通女子,甚至有諸多官宦子弟早早就在物色接近貞女,以期退出后第一時間獲得青睞。 更何況這份工作除了忍受久居封閉空間之外,還有諸多懲罰機制,例如古羅馬皇權(quán)時代的鞭刑,最嚴重的是公元100年時,一名貞女意外碰倒圣火爐導致神殿被焚毀,雖說圣火最終沒有熄滅,但圣殿被毀也同樣是大罪,這名貞女后來拉到廣場上被數(shù)百人圍毆致死;公元216年兩名貞女與男子相戀,最終一人自殺、一人活埋。 如今雖然沒有那么殘忍,圣火意外熄滅也可以利用聚光鏡重新引燃(圣火不能由另一個火源點燃,只能通過太陽獲得),但違規(guī)貞女依然要面臨非常嚴重的懲罰,不僅被剝奪一切福利,還要面對輿論的層層壓力,目前已知的兩位違規(guī)貞女,最終結(jié)果都是自殺。 然而,絕大部分貞女在“功成身退”后過的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幸福圓滿,她們從小被困在非常小的圈子里,過著“絕塵青燈”般的單調(diào)生活,對社會的了解十分有限,對人性險惡也幾乎沒有經(jīng)驗,雖說40歲之前可以步入世俗,但多數(shù)貞女在離開圣殿后通常面臨各種心理問題,不少貞女直至老死仍然堅守童貞,拒絕融入世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