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灘》最新一期卷首語 人間四月,申城飛花。在草長鶯飛、萬物復蘇的春天里,無論是上海街頭行道樹,還是公園里各種各樣的喬木、灌木、草本等花草樹木,都次第復蘇,抽青發芽開花,逐漸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春天是美好的,特別是漫步白玉蘭樹下,樹木上開滿了玉蘭花,傳遞給人們的是一種頑強向上的生命力。當你遇到這枯木逢春的景象,會感嘆自然萬物的生長偉力。1986年,玉蘭花正是憑借著潔白如玉的品性,在月季、桃花、海棠、石榴、杜鵑等名花異卉中脫穎而出,被選為上海市花,象征著一種開路先鋒、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與品質。 上海地處江南,一直用四季分明來形容。《清嘉錄》和《吳郡歲時記麗》曾經表述過江南吳地的四時景物和人文風俗。如“柳絮濛濛園林春盡,人家爭做錢春筵。”“牡丹花,俗呼谷雨花,以其在谷雨節開也。諺云:'谷雨三朝看牡丹。’”古人把春天分為三個段落,初春、孟春和暮春,為了區隔,還選用了二十四種花作為更替的代表,稱之為花信。“開到茶蘼花事了”,春天也就過去了。 這幾年,我一直將新江灣城社區生態長廊看成家門口的“后花園”。這條生態長廊內是城市難得的“綠肺”,有水洼、水溪、生態駁岸,人工堆積起來的小山丘,高低起伏,經三河水有深淺曲折,坡有陰陽陡緩,石有疏密聚散,為各種生物生息繁衍創造多樣的生活環境。真得感謝當初設計這里環境的園藝家們,他們的綠化布局利用了200多種植物種類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對空間進行布局,通過藝術性與科學性的有機融合,創建了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在平面和立體空間上的層次,展現出自然、野趣、簡潔、豐富的景觀,是眾多游客游玩、休憩與欣賞的場所。 告別了寒冬,我一有空就偕老伴一起去散步,感受這條生態長廊公園醇厚、迷離的春意。倘若與古詩詞應對,還真是別有一番意趣,“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這是經三河水與花草的惺惺相惜,愛意濃濃;“桃花春水綠,水上鴛鴦浴”,這是鳥島上鳥的逍遙、自在,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嬉戲、鳴叫;“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這是春的饋贈,孕育出中心城區唯一一塊濕地春季的歡愉。在這里,游春踏青的人們絡繹不絕,感受著“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廣闊與自在,聆聽著“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喜悅,體悟著“春到人間草木知”的磅礴氣勢。這是春天的饋贈,春天,能在生態走廊公園賞春,還有什么遺憾呢? 可是,如今的春天,全球變暖,氣候變化,討厭的“倒春寒”,天氣過山車式的忽熱忽冷。年長者熱平衡能力較差,抗病能力下降,且循環系統功能減弱,所以最易受到“倒春寒”危害。老年人既要學會“春捂”,又要出門“賞春”,防寒保暖是避免血管受冷刺激痙攣第一要務。春天是充滿希望的季節,養成這些抗焦慮的好習慣,以輕松愉悅的心態迎接和度過這美好的春日時光!記住,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不論世事如何發展,畢竟健康永遠是最重要的,有了好身體,我們才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情緒,讓生活更加精彩! 新江灣城社區生態長廊的春天是香醇的,是散漫的,在這里,陪家人聽河水伴著春風律動的聲音,聽萬物拔節生長的清脆聲。春天,將這里的花草、樹木與生態環境,折疊成色彩斑斕的好心情,貼在夢樣的心靈里,如影隨形、無處不在。 載《上海灘》雜志2024年第4期“卷首語” 2024年4月19日于滬上“凝風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