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病因多,比較常見的原因就是中風。急性中風經搶救,神志漸清,痰火漸平,飲食稍進,則入恢復期。恢復期常有半身不遂也就是偏癱、口歪、語言謇澀或失音等表現。 平常我們看到不少治療中風的方劑,但針對的情況不同,用藥也不同。比如風痰瘀阻,正是引起中風恢復期各種癥狀如中風癱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盛氣虧,言語不清,足膝浮腫,行步艱難,筋骨疼痛,手足拘攣的原因。 ![]() 中成藥偏癱復原丸,名字就表明了其為中風恢復期所用,助病人好好恢復,祛病復元。 ![]() 血瘀是引起中風的常見原因,而氣血一體,故氣虛血瘀均是風痰瘀阻的前提。所以這個方子是圍繞著補氣血,活血化瘀及除風痰瘀阻進行的。 用藥也比較宏偉,共35味。 黃芪、人參、當歸、川芎、赤芍、熟地黃、丹參、三七、牛膝、天麻、僵蠶(炒)、全蝎、鉤藤、白附子(礬炙)、秦艽、地龍、鐵絲威靈仙、防風、杜仲(炭)、補骨脂(鹽炙)、骨碎補、香附(醋炙)、沉香、肉桂、豆蔻仁、茯苓、澤瀉、桂枝、白術(炒)、枳殼(炒)、麥冬、法半夏、安息香、甘草、冰片。 一起來拆解本方,看三招。 其一,補氣補血,活血化瘀 本方落筆就讓黃芪人參來將內氣外氣充滿。防止氣虛產生血瘀。 氣虛又和血虛往往并排而行,所以補血祖方四物湯(當歸川芎熟地白芍)去掉養血柔肝之白芍,用化瘀力強的赤芍取代,是化瘀版的補血四物湯。 丹參三七搭配能化心腦之瘀。 其二,除風痰瘀阻 所謂風,包括了內風外風,內風主要指肝風。 而痰,脾濕生痰。痰隨氣而行,無處不到,若到達肝經,引動肝木生風,或原本有痰,外受風邪所擾,均可形成風痰。 所以健脾化痰,平肝風除外風也是本方的要務。 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是化脾胃痰濕方。而白術補脾利濕,枳殼寬胸理氣,豆蔻仁化濕和胃,行氣寬中。 麥冬養胃液,秦艽清胃熱,共養脾胃,防脾濕生痰。 因本癥表現濕痰偏盛,又加澤瀉宣通內臟之濕。桂枝通陽化氣助水濕氣化。 天麻,長于平肝息風,治虛風上擾,并止手足拘攣。 鉤藤平肝,防肝風上擾頭目。 防風就像戍邊的戰士,防外風進犯。 香附行血中之氣,并能理氣寬中,發散祛痰。沉香專于化氣,佐攻痰藥,降氣安神。共使血隨氣行,痰隨氣轉,打通阻滯。 威靈仙,主諸風,凡堵塞性病癥,加入威靈仙,往往可提高療效。 安息香,開竅清神,行氣活血,止痛。防中風痰盛氣閉而引起四肢厥冷,甚至昏厥。 冰片,打通諸竅,散郁火。竅道一通,瘀阻則除。為上藥收尾。 其三,治癥狀 1 治口眼歪斜,肢麻發顫。 制白附子,僵蠶祛風痰、解痙攣。全蝎祛風止抽搐。共治口眼歪斜,肢麻發顫。 2 治足膝浮腫 浮腫與濕有關。本方之澤瀉、茯苓、白術、桂枝,正是利水第一方五苓散之四味,配牛膝下行至足膝,可治足膝浮腫。 3 治行步艱難,筋骨疼痛,手足拘攣。 秦艽以祛風兼活血之功,是治筋脈屈伸不利,骨節酸痛等的良將。 地龍善于穿行,舒筋活絡。 威靈仙善通經絡,除寒濕。 牛膝,利膝之藥,可通利關節。 杜仲威靈仙,前者強腰健骨,后者溫通經絡,打散瘀滯,疏筋利關節。 補骨脂(鹽炙)、骨碎補,均以骨命名,均能補腎生髓而壯骨。 沉香扶脾達腎,讓本元之火歸位,使身體形成一個溫暖的能量場。 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止痛,溫通經脈。 二味就像后勤兵,也像擂鼓手,共助上藥有充足的能量治筋骨手腳之病。 本方用藥實在不少,但中風后遺癥原本屬疑難雜癥,多味合用,各種陣法一齊上,誓將賊寇趕出家園。 那么多的用藥,不光是偏癱,還可以擴展調理到肌肉萎縮、眼肌無力、脊髓炎、脊髓血管病、肌萎縮、眼花耳鳴、尿失禁、四肢癱瘓等癥的治療哦。 但本能提醒各位,陰虛火旺、肝陽上亢的人群要慎用或不用本成藥。 (文中方子請在藥師或中醫指導下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