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這些不如意事,看似是別人造成的,實際上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正如曾仕強教授所言,人生就是“自作自受”。 自己做了什么,就需要承受什么;自己選擇了哪條路,就需要承擔什么后果;自己有什么認知,就需要為自己的認知買單。 都是人,為什么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選擇,都各不相同呢?因為每個人的思維、邏輯、三觀、認知,都是不一樣的。 精英的思維,偏向于整體把握,對于人性的了解特別透徹,基本一點就通;而普通人的思維,偏向于順向,而不懂得逆向,導致對很多事都不通透。 普通人最大的缺陷,一輩子,都缺乏“反著來”的智慧。 一、“此路不通,另覓出路”的智慧。 有一個歷史典故《南轅北轍》。 有個人駕著馬車去楚國,楚國在南方,可他卻往北走。中途,他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問他,你要去哪里呢?他笑著回答,我要去楚國。 聽了他的話,老人疑惑,楚國在南方,你怎么往北方走呢?這人驕傲地說,我的馬乃是日行千里的好馬,自己也有著充足的盤纏,不怕到不了楚國。 結果,這人一輩子都沒有去到楚國。明明此路不通,方向錯了,為什么他還是不肯調轉方向,走回正路呢?因為他被“慣性思維”束縛了。 所謂的慣性思維,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固執且老舊的思維。認定了這件事,就盲目去做,絲毫不考慮方向、道路、前途和后果,那成功的概率基本為零。 破局人生的關鍵,就在于“另覓出路”。這條路走不通,就立馬走另外一條,盡量將沉沒成本,降至最低。 二、“順逆結合”的思維邏輯。 朋友告訴你,他是一個好人。對于朋友的說辭,你有什么態度呢? 一般人的思維,他是一個好人,那我就可以相信他,對他真心相待。這就是典型的“順向思維”,以別人的說法為論據,去“推導”下個階段的過程。 像這種“順向思維”,基本是存在問題的。朋友告訴你,他是一個好人,真的就能說明他是好人嗎?這不過是他的個人說辭罷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逆向思維”了。以他的說法為結論,去“倒推”前邊的過程。看看他日常的言行舉止,是否跟他是“好人”的結論相符合。 邏輯鏈條是:他說他是一個好人——你倒推前邊的過程——他平時有這些細節,那些舉動,在利益層面是否保持原則——得出自己的結論——跟他的結論進行比較——得出真正的答案。 凡事,不僅需要順著思維,還需要逆著思考。唯有“順逆結合”,我們才能更好地看透這個世界。 三、“避人鋒芒,暗渡陳倉”的智慧。 在《三十六計》里邊,有一個計策,暗渡陳倉。 《史記》記載:“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 意思是,劉邦進入巴蜀之地的時候,將棧道給燒掉了,既是為了防止被人攻擊,也是為了向項羽表示,自己沒有東進的意愿,打消了項羽的防備之心。 八月,漢王劉邦采用了韓信的計策,表面上明修棧道,實際上暗渡陳倉,打了雍王章邯一個措手不及,順利實現了局勢的翻盤。 當下內卷嚴重,無數人都在內卷當中失敗。如果我們總是死磕內卷,只會被內卷吞噬。這個時候,躲避內卷的鋒芒,進行其他的選擇,或許會有不錯的效果。 有些事,看似要做,實際上不一定要做。有些事,看似無關緊要,實際上有可能會救我們一命。
四、“果斷放棄”的心境。 有的孩子,高考考差了,進了一般的大學,就要死要活,覺得人生無望了;有的成年人,某個項目做不成,就垂頭喪氣,認為人生絕望了。 過分要死要活,只會讓結果更差,而不會有任何的轉機。過分絕望,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只會讓生活雪上加霜,再無春天降臨的可能。 對于做不到,或者已然失去的一切,我們該保持什么態度呢?我的建議是,勇敢放棄,大膽斷舍離。 考不上心儀的大學,那就在當下的大學好好努力,爭取考研考公,或者找到更好的出路。這個項目做不成,那就做力所能及的項目。不要為了一棵樹木而放棄整片森林。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條路走不通,那就不去走,果斷放棄這條路。天無絕人之路,總有一條路適合我們。 人吶,都是拿得起,放不下。而放不下的人生,始終是一場悲劇。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