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由立場決定的。 一、 當年教員為什么要去湖南考察農民朋友的革命情況?就是要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問題的。 當時還處于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黨一大部分人在批評農民朋友的革命情況,說“糟得很”,我黨內部也有少一部分也持有相同的觀點,于是教員去做了實際考察。 考察的結果教員發現,說農民朋友的革命“糟得很”的人群主要來自于地主豪紳,因為他們在農民革命過程中遭受了損失,屬于被打擊的群體。 農民朋友就對農民革命各種夸贊,說“好得很”,因為這種革命給農民帶來了土地,推翻了壓迫群眾的人群。 兩種不同的階層面對同一件事,因為立場不同,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就是立場有差異帶來的變化。 當年國黨和我黨在革命中走了不同的路線,也是因為立場的選擇不同。 國黨的基本盤是城市買辦和農村的地主豪紳,所以國黨站他們的立場,幫著買辦和地主壓制底層勞苦大眾。 我黨的基本盤是工人和農民朋友,所以站大多數人的立場,于是為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謀福利。 立場帶來的具體思想和行為上的差異,這跟領導當上領導性格就變化的本質是一樣的。 二、 有個朋友來提問,說自己跟一個同事反目成仇了,還有和好的希望嗎? 事情是這樣的。這個朋友和同事同一批進的公司,還因為大家都是年輕人,加上聊的比較來,所以雙方關系還不錯,平時一起外出游玩,一起吃飯喝酒吹牛玩游戲,在工作中還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不過兩年后部門有了管理崗位的空缺,需要選人,公司打算從內部提拔,正好這個朋友和同事是最具潛力的兩個人,選擇的目標就在這兩個人身上。 當兩個人從好朋友變成了競爭對手以后,這個朋友就體會到了各種細微的變化。比如平時相互指正錯誤都能虛心接受而且好不介懷,在選拔期間再指正錯誤,另一方往往默不作聲。比如以前雙方經常在一起玩一起吃飯,后來兩個人逐步拉開了距離。比如以前雙方相互學習,相互教真干貨,后來兩個人不教對方了。 這種變化是由立場的改變帶來的。以前雙方的立場一致,共同進步相互學習,當雙方突然成為競爭對手后,立場就有沖突了,畢竟一個人能上去,另外一個人就上不去了,這里的被選擇帶來的是實際權力和薪資上的差異,沒人愿意舍棄。 后來這個同事略勝一籌,獲得了晉升,而這個朋友還是原來的位置。可是經歷過這次的競爭后,同事不再跟朋友以朋友的身份相處,更多還處處針對,各種排擠,所以這個朋友問這種情況還有和好的機會嗎? 這種肯定沒有和好的機會了,這是由雙方立場徹底改變來決定的。一方成為了上級,一方成為了下級,雙方立場有了很大的改變,做同樣的事,味道也不一樣了。 比如以前雙方相互批評,因為大家位置一樣,立場一致,那就能用學習的眼光看問題,不會有其它想法,但不是成為上下級以后,這就不一樣了,下級批評上級,上級會怎么看?會不會覺得這是在拆自己的臺,同時下級會覺得領導現在要面子,有架子了,怎么變化這么大? 而且就目前獲得晉升的這個同事還排擠、打壓這個朋友的實際情況來看,怕是這個朋友還有威脅同事位置的可能,所以對方選擇了打擊競爭對手的做法也是由很大的可能的。 基于立場的矛盾,雙方很難再回到從前的。如果不是體制內,能換部門就最好換部門,能有好的機會最好換公司。在打壓和排擠的情況下,要出頭太難了,成本太高,不值得。 很多時候因為立場的轉變,導致很多做法和想法也發生了轉變,正所謂一當領導性格就變只是結果,根子在立場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485、如何做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