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宋代僧人釋道沖,寫過一首佛詩: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懷州牛吃禾,益州馬腹脹。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難舍,無過己財。” 大致意思是,這世間所有的表象、外觀,都是虛假的。懷州的牛吃了草,啥事沒有,而益州的馬吃了草卻肚子脹。 我們所看到的萬事萬物,都不是其本質(zhì)。唯有用心感知,才能有所領(lǐng)悟。世間之人最難以割舍的,不過是他們身邊的財富。 這首詩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源自于《金剛經(jīng)》。 為什么這番話,會流傳千古?因為它道出了一個真相——人世間的萬事萬物,皆是一場不可名狀的“虛妄”。 02 對于上述這番話,我們還需要細細分析。 “凡所有相”中的“相”,究竟代指什么?指的是塵世間萬事萬物的表象。你我所看到的一切,比如眼前的景色、財富、壽命、愛恨情仇、人情世故等等,就是“相”。 虛妄,這就很好解釋了,一切荒誕而又不真實的事物,統(tǒng)稱虛妄。而這些虛妄的事物,都是暫時的,而不是長久的。 “即見如來”的“如來”,到底是什么呢?佛家認為,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不從什么地方而來,也不從什么地方而去,我即是我,在我心中。 說得詳細一點,如來,強調(diào)的是自我頓悟的本心,以此來看透人世間的真面目。正是因為看透,所以佛家才強調(diào)“萬事萬物一場空”。 綜合起來解釋,我們所看到的萬事萬物,包括我們自己的肉身,都是荒誕且不真實的東西。如果我們可以徹底領(lǐng)悟這一切,內(nèi)心不為所動,才算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世人,究竟懂不懂這個道理呢?只能說,大部分人都是世俗的奴隸,被世俗束縛了一生,他們也迷茫了一生。 03 從古至今的人類,都重視什么?無外乎功名、利祿、資源、爭斗、算計、上位、內(nèi)卷、內(nèi)耗、你死我活、心理博弈等等。 沒有錢的普通人,希望賺到大錢,成為富人。已然有了金錢的富人,希望擁有權(quán)力,成為高層次的精英。 高層次的精英,希望爬得更高,成為人上人。人上人的權(quán)貴,希望千秋萬代,長生不死......人類的欲望,永無止境。 從表面上看,越是高級的精英,越像是人生贏家,比普通人要厲害。真的如此嗎?既是如此,也并非如此。 在活著的這幾十年,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差距。可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大家的結(jié)果都一樣,那就是塵歸塵,土歸土,誰也帶不走身邊的一切,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大人物,可以呼風(fēng)喚雨,只手遮天,但他們依舊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小人物,啥都沒有,一貧如洗,但他們依舊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不論我們是否接受,現(xiàn)實就是如此,乃是一場虛妄。 04 世人,為何會活得迷茫?因為他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賺不到錢的人,既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也對人生絕望,以至于他們無限迷茫,甚至感慨人生不公平,人間不值得。 賺到一點錢的人,覺得自己了不起,就各種瘋狂、剝奪,認為自己有錢了,就是牛逼哄哄的人物,就能讓子孫后代永遠富貴。 舉個例子。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就欲望膨脹了,希望自己千秋萬代,長生不死。六國之人也悲嘆,或許再無出頭的機會了。 僅僅過了十來年,始皇帝就駕崩了,秦王朝也土崩瓦解。以往的六國之人,有了出頭之日。項羽和劉邦,就是最典型的人物。 秦始皇做不到千秋萬代,依舊只能一場空。項羽不久也烏江自刎,依舊是一場空。劉邦雖然開創(chuàng)漢朝,但依舊也是一場空。他們,都熬不過時間。 05 為什么塵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虛妄呢? 原因在于,物質(zhì)都是短暫的。我們所重視的身體,是短暫的,最多不過百年的時間,就失去生機和活力,徹底油盡燈枯了。 我們所注重的名利,這一刻屬于我們,下一刻屬于他們,誰能保證自己永遠成功,永遠大富大貴,永生不滅呢? 我們所注重的房子、車子,沒多少年就老舊、報廢了,又豈能長久呢?正是因為不長久,所以佛家才強調(diào)“虛妄”。 人,一輩子都為了這些不長久的東西而執(zhí)著,這不就是一種愚蠢嗎? 正如曹雪芹所言:“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古往今來的王侯將相、達官貴人、鄉(xiāng)紳富賈,又在何方呢?跟普通人一樣,兩眼一閉,兩腿一蹬,便是終了此生。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