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走了,兒女處理完后事,就各自工作去了。 坐在安靜的屋子里,想著夫妻相愛的時光,內心涌動一陣陣酸楚。 可怕的是,有的老人,長期走不出失去伴侶的悲痛,導致兒女不得不陪伴,耽誤了賺錢和工作。 為了填補感情的空白,很多老人會再婚,或者找一個談得來的人,搭伙過日子。 其實,再婚的壞處很多,感情是否牢固其次,主要是看子孫的臉色。若是對方有未成年的子女,或者長期要顧著孫子,也沒有退休金,反而會負擔很大,生活質量也降低了。 聰明的老人,總是順其自然,把握命運的規律,選擇以下幾種活法,為余生添福。 01 發展自己的愛好,讓自己忙起來。
沒有愛好的人,就沒有深情,精神也是萎靡的,整日無所事事。或者做了點事情,但是不感興趣,發牢騷。 生活的規律,需要根據現實情況而改變。 曾經,每天都和老伴散步,一起旅行。更有可能,你長期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伴,慢慢送他離開。 現在,你從當“保姆”的角色中走出去,學會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 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和不同路的人在一起,會難受;和同路的人在一起,會很順心。 找到同路人,就得亮出自己的愛好,去吸引對方。 也許你的愛好很生僻,沒有關系。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你喜歡的,同時也是別人喜歡的。 電視劇《北轍南轅》里,白慧靜失去了丈夫,自己也是白發蒼蒼的老奶奶了。但是她沒有閑著,而是唱歌、朗誦。 很快,他就變成了歌唱隊的一員。美妙的歌聲,吸引了很多圍觀的人,自己也特別有成就感。 因為有愛好,每天做事,就變成了“樂此不疲”,而不是強打精神。
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引領你向前去。 02 學會享受孤獨,讓生活安靜下來。
孤獨是與生俱來的東西,就算你有老伴,兒女也在身邊,還是會孤獨。畢竟,誰都不是你心里的蛔蟲,能什么都理解。 一個人只要生活可以自理,那就要學會自給自足,只要想開了,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獨居的過程中,什么都可以自己做主,未必不是好事。 明代的王陽明,被宦官劉瑾迫害,被貶到貴州。 當年的他,住在一個小山洞里。除了可以遮風擋雨,什么都沒有。 既來之,則安之。他開始思考,還分析當地人的言行舉止,產生了共情力。 寫下了《何陋軒記》:“夷之人其好言惡詈,直情率遂。始予至,無室以止,居于叢棘之間,則郁也;遷于東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陰以濕。” 原來,當地人喜歡罵人,是性格直率的體現,能直接指出別人的缺點。人們丟幾根木材給我,是讓我搭建小房子...... 史書記載:“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 某個夜里,他忽然想通了,從而悟道開始了——心即理,知行合一;我固有也,非思耳矣。 人生的幸福,不要對外求,而是自己身上就有。 如果你用外物來成全自己,柴米油鹽、山河湖泊、小屋門窗,都如詩如畫。 現在的老人,生活已經很好了,什么都不缺,只是感觸不到幸福。學會享受獨處,就不會和別人攀比,不會去追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也讓內心通透了。 一人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說得就是“你”吧。 03 總是助人為樂,讓生命融入大家庭。 人到了七老八十的時候,是不是沒有價值了呢?不是的。 八十歲的老人,還可以成為社會的標桿,為子孫留下德福。 看看白方禮,進入老年之后,還花了二十多年時間,踩三輪車,賺到的錢,都捐給困難的學生。 前前后后,他捐了三十多萬。 臨近九十歲的高齡,還忙個不停,老想著有很多的孩子,需要自己幫忙。 女兒不讓他踩三輪,說:“我在街頭看見他蹬車。看著那身影,心里的滋味真是不好受,說不出。就是心疼他,日曬雨淋的,別人看著還以為是無兒無女的孤老頭。” 白方禮回了一句:“你甭管,別惦記我,我挺好的。我這樣活著,我覺得特別自在。” 是的,施比受,更有福。 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伸出了手。你的手,就變得特別溫暖;你付出了心,你的心就格外輕松。 你很老了,也沒有老伴,但是你有時間,可以去關照左鄰右舍。若是身體吃得消,還能參加公益組織。 不管你從哪一個方面做好事,都是融入社會的方法。你愛社會,社會就愛你。你很老的時候,也不怕沒有人管你——哪有好心人,被社會排擠的道理呢? 司馬光也說過:“留財于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留書于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德,是子孫長久之計。” 04 時光在走,人生在變,家境也在變,沒有什么是永恒的。 總要順其自然,積極去應對萬變、無常。 你要相信,已經過世的老伴,也希望你在世上,活得好好的,每天都有陽光。 悲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再多的悲傷,也會被幸福取代,就像暗夜被黎明驅散一樣。 未來,還能活多少年,不確定,但一定要從長計議。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