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區劃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人文歷史、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一、中國四大地理分區 我國四大地理分區,基本是遵循地理氣候來劃分的,而非依照省級行政區界來劃分,參見下圖: 二、中國六大地理分區 以上是我國現在實行的標準的行政大區劃分法,居民身份證號、國家各種統計報表省級行政大區匯總等,以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后的天氣預報最早也是依此順序播放的。 我國以省級行政區為單位的六個地區,最初來源,是源自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四個野戰軍,解放全國的順序以及解放相關區域設置的。注意:建國之初首設大行政區實際只有五大行政區,即西南、西北、東北、中南、華東,沒有華北大行政區,華北屬于中央直屬地區。(見下圖)1954年年底,中央撤銷五大行政區,統一設華北、東北、西北、中南、華東、西南六個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委員會。全國正式劃有六大行政區。 遼沈戰役后,遼東、遼西、吉林、黑龍江、松江、熱河六個省委和旅大區黨委及沈陽、撫順、鞍山、本溪市委(后改設旅大、長春、哈爾濱、沈陽、撫順、鞍山、本溪七個市委)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1949年8月,東北人民政府成立,前身為東北各省市行政聯合辦事處、東北行政委員會。1949年成立的東北大行政區,1954年6月19日撤銷,所屬省級單位由中央直轄,經過省、直轄市行政區劃調整,成為今天的東北地區。 1948年5月,中央決定將原晉察冀中央局與晉冀魯豫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華北局。平津戰役后,黨中央進入北平,華北解放區成立華北局。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平更名北京,定為首都。1949年11月,華北人民政府撤消,其所轄地區(河北、山西、綏遠、熱河、察哈爾五省及北京、天津二市)改歸中央人民政府直屬。1951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設“政務院華北行政委員會”,代行華北一級地方政府工作,確定華北列為大行政區一級。最后成為了現在的華北地區。 淮海戰役以及隨后的渡江戰役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個主力野戰軍,分別向西和向南進軍,規定了各自的進軍路線和解放區域,第一野戰軍向西北進軍,解放了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各省,這里成為了西北行政區,也是現在的西北地區。 第二野戰軍,在渡江戰役開始后,從江西九江馬垱和安徽池州貴池之間區域,突破敵人的長江防線,并一路南下開始追殲潰逃之敵,相繼解放了皖南及閩浙贛邊區廣大地區,前鋒觸粵境,按原計劃將解放東南沿海及中南地區,但此時中央做出部署調整,第二野戰軍分兵兩路,一是陳賡兵團進軍華南地區,配合第四野戰軍圍殲桂系白崇禧所部;二是主力部隊轉戰西南,向川黔滇進軍,相繼解放四川、貴州和云南等廣大地區。第二野戰軍解放區成為了西南地區的范圍。 第三野戰軍,奉命解放東南沿海地區,渡江戰役開始后,從安徽廬江至江蘇揚州一線突破敵人長江防線,進而發起追殲戰。此后不久,第三野戰軍相繼舉行京滬杭戰役、福州戰役、漳廈金戰役等,解放了江蘇、浙江、福建等廣大地區,以及沿海島嶼。第三野戰軍解放區成為了華東地區的范圍。 第四野戰軍,渡江戰役開始后,在湖北團風至蘄春一線強渡長江,一舉解放武漢,此時,中央調整戰略部署,四野接替二野解放區,繼續南下,分兵三路對桂系白崇禧所部和敵人余漢謀所部進行迂回包抄,相繼舉行了衡寶戰役、廣西戰役,海南島戰役,解放了中南和華南廣大地區。第四野戰軍解放區成為了中南地區的范圍。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大行政大區圖 其他一些中國六大行政區劃分法: 下圖,顯示,東北地區包括了內蒙古自治區全部行政區。內蒙古自治區所轄范圍,在建國后有很大的變化(詳見:內蒙古行政區劃沿革,1969年曾分割),所以,如今的內蒙古自治區,從地理區域上應該分屬于地理上的東北區、華北區、西北區,但從以省級行政區為基本單位的全國大區劃分來看,由于自治區首府屬于華北區,因而,內蒙古一般情況下屬于華北地區,這個從國家統計局數據發布,各地區省份排序可以看出。 下圖中,將山東省、河南省劃為華北地區,從氣候、自然、地理條件來看,山東、河南兩省屬于華北地區無疑問,絕對正確。兩省都屬于中國發源地——中原地區,是現在最流行的山河四省,從名稱上來看,山河四省本應屬于一個地區,那就是華北地區,可是由于歷史原因,分屬華北、華東、中南三個地區實屬意外。 然后由于上述原因,山東是新四軍、即第三野戰軍解放區,所以在剛剛建國后的軍政統一時期,沿續下來山東屬于華東地區。而河南是二野解放區,在渡江戰役后,二野和四野調換主攻區域后,二野將河南解放區,交給了四野,因此成立中南大行政時,這里自然而然就成為中南地區最北的區域。 下圖中江西劃為中南區,而非現如今所屬的華東區,也是由于,江西本身就處于華東與中南地區交界處,是由二野解放區域,后交由三野和四野繼續攻擊,如此,在建國初期,江西省有一段時間屬于中南,也是正常情況,因為本身在建國初期,區劃調整頻繁,省級行政區都撤銷了不少,市縣級調整更多。 特殊的中國六大地區劃分法 以下六大地區劃分法,是根據現在最新的城市群(都市圈及城市組團)為依據的經濟類劃分。 民國大區劃分法,與清末疆域劃分法基礎相近,清末的漢地十八省,民國分為華北地區、華中地區和華南地區,而關外、外蒙和新疆青藏地區,分別劃為東北地區、塞北地區、西部地區。每個地區,比我們現在的各大地區,要大很多。
清末中國版圖地理分區 三、中國七大地理分區 以省級行政區為單位,可以將我國疆域分為以下7大地理區域:(7大疆域劃分法,即是在六大地區劃分法基礎上,將中南地區分為華中地區和華南地區。) 1、東北地區:黑吉遼 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北地區:京津冀晉蒙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 3、華東地區:滬蘇浙皖閩贛魯臺 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臺灣省; 4、華中地區:豫鄂湘 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地區:粵桂瓊港澳 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地區:云貴渝川藏 貴州省、云南省、重慶市、四川省、西藏自治區; 7、西北地區:陜甘青寧新 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一些特殊的中國大區劃分法 以上圖中的全國八大區域劃分法,與現在的劃分法的不同之處,山東省劃為華北地區,江西省劃為華中地區,源由前文有介紹。福建劃為華南地區,這種劃分方法不多見,至于源由,說不上來,感覺是按方言相近程度來劃分的閩南語、客家話),如此臺灣省也應劃與華南。 八大區域劃分法,其中的第八個區域,即是港澳臺單列,這樣劃分感覺多些一舉,分別歸屬華南和華東較好。 上圖中的全國七大地區劃分法,與現在通用的劃法不同之處在于,將內蒙古自治區一拆為三,且劃分到華北地區的僅為自治區中部呼和浩特、包頭、烏蘭察布三市,為所有劃分方法中,華北地區最小的一種劃分法。其它自治區東部呼倫貝爾、興安錫林郭勒三盟和通遼、赤峰兩市劃分到東北地區,自治區西部阿拉善、巴彥淖爾兩盟和烏海、鄂爾多斯兩市劃為西北地區。 上圖中的全國七大地區劃分法,是特殊劃分法。與現在通用的劃法不同之處在于,將內蒙古和西藏兩自治區全部劃為西北地區,將山東省劃為華北地區,將福建省、臺灣省劃為華南地區。這種劃分方法,我除對西藏自治區劃入西北地區不太理解其理由外,其它還挺符合我的想法。 上圖為地理板塊版的中國七大區劃分法。南部沿海4省1區2特別行政區,即是前文所述的大華南地區。長江中下游6省1市即為最小版的華東地區+華中2省。黃河中下游4省2市,即山河四省+京津。內蒙古自治區單列為北部邊疆區,是個較少用的提法。港澳臺單列,也較為常見。 四、中國四大經濟區域劃分 附:傳統古中國的地理劃分法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區演變 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五大軍區 軍改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大軍區
國家民航局七大空管局 中國民航六大機場群 中國電信骨干網三大片區 按電信骨干網劃為:北京片區、上海片區、廣州片區 國家電網七大電網 |
|